其军队。后随史迪威参加了第一次缅甸战役。5月,又随史迪威撤至印度。同年5月晋升为战时中校。1943年初,晋升为上校。后被史迪威任命为抵达印度(10月)的一个美国暂编步兵团团长。11月晋升为准将。1944年2月,参加了史迪威指挥中美联军实施的打通缅甸公路的攻势,率领其第五○三七暂编团在北缅作战。3~5月,率部在新修建的利多公路上行军160公里后进入缅甸,被史迪威指派为先头突击部队,向孟拱和密支那推进,以便使几支中美联军部队对北缅的日军阵地形成大包围态势。在这次战役中,梅里尔心脏病发作,两次住院治疗。他实际上只是在一部分作战行动中指挥该团。8月中旬,赴锡兰(今斯里兰卡)改任盟军西南亚司令部联络小组组长。9月,晋升为少将。1945年4月1日~6月22日,在冲绳战役中任西蒙B.巴克纳将军的第十集团军参谋长。6~10月,史迪威接替阵亡的巴克纳任第十集团军司令,梅里尔再度出任参谋长。1946~1947年,任史迪威指挥的驻旧金山第六集团军参谋长。1947年2月,任驻菲律宾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1948年7月退役,不久被任命为新罕布什尔州公路专员。1955年12月11日,卒于佛罗里达州费尔南迪纳海滩。
陈赓
(1903~1961年)中国将军。参加主要战争:第二次东征(1925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国共战争(1945~1949年)、朝鲜战争(1951~1952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南昌起义(1927年)、太行山诸战斗(1938年)、淮海战役(1948年)、渡江战役(1949年)。
陈赓原名庶康,1903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7岁时被其父送入私塾接受传统蒙学教育。1915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1916年加入湘军,其时年仅13岁。1921年在粤汉铁路湘局任办事员时加入了青年救国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于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1月毕业后留校任第二期新生连连长,并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5年10月)。1926年3月任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七连连长。9月份赴苏联学习,次年2月回国。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第一营营长。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的地下情报工作。1931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太岳纵队司令员;期间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太行山区的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诸战斗(1938年3~4月),并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国共战争期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1947年率部强渡黄河,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毅)粟(裕)大军挺进中原,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及渡江后一系列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的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政委。1952年回国,历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