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报】
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的报刊。1902年1月4日创刊于上海。旬刊。创办人兼主编张元济(一说蔡元培也是创办人之一)。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主张君主立宪、“文明排外”、“教育救国”,反对暴力革命。设《论说》、《谕旨》、《外交纪闻》、《译报》等栏目。每期都用大半篇幅译载三四十种外国报刊上发表的时文、评论,“译文悉从原意,不稍损益,即有讥讪,亦存其真,以资鉴警”。可说是中国最早公开出版的外事参考资料。清政府外务部和各省督抚均称其“采择西书颇得精要”,“堪为课吏选士参考之助”,饬所属官衙、学生购阅。1911年1月15日,出至第300期停。出单行本《外交汇编》30多册。
【大公报】
旧中国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日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敛之,创办时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宠、王郅隆、朱志尧,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政治上持保皇立宪立场,并带有封建买办色彩。自称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洋车夫、学徒、公馆仆役等下层社会的疾苦。创刊不久,即成为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报纸。辛亥革命后因英敛之无心办报,报纸很不景气,1916年由王郅隆接办。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9月1日起,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宣传上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时有揭露和抨击,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特别受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欢迎。曾先后增出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等版。解放战争时期,曾追随蒋介石反动政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有所攻击。天津解放后,1949年2月27日天津版《大公报》改为《进步日报》。该报上海版也于1949年6月17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成为人民的报纸。1953年元旦天津《进步日报》与上海《大公报》合并为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迁至北京,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要内容。1966年9月10日停刊。
晚清的学术思想代
表人物——梁启超
【新民丛报】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192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每期五六万字。编辑兼发行人署冯紫珊,实际是梁启超主编。初办时,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主张“采合中的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及其社会政治学说,对人们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创刊号发表了梁启超的《新民说》,全文10万多字,连载34期,是一篇反封建思想启蒙的代表性文献。第17期发表梁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监督政府,二向导国民,是早期纵论报刊功能、职责的重要文章。该刊重要文稿多出梁启起的手笔,文字华美犀利,文风恣肆汪洋,“笔锋常带感情”,时人誉为“新民体”。发刊后,迅即风行海内外。清廷严禁,也不能遏。有的一期翻印10多次,畅销时印数逾万份。1903年后,宣传方针发生根本性变化。介绍西学、新学的文稿明显减少,来稿、读者面也不断缩小。1903年冬,连续发表文章,反对蓬勃兴起的民主革命斗争。1905年前后,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政治大论战。该刊力主“保皇”,鼓吹“开明专制论”,强调“中国今日万不能行共和立宪制”。遭到《民报》等革命报刊的批驳。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停刊。
美国钢铁公司获利润174亿美元
1月29日。美国钢铁公司第一次向股东们公布,他们在该托拉斯从1901年2月成立以来短短的11个月里获利润174亿美元。在14亿总资金中还未收回的不到100万美元。在原有资金中大约有676亿美元是现金,726亿美元是名义资金。金融家摩根组建美国钢铁公司和其他大公司,并通过选举将这些托拉斯控制在自己手中。最近,有人听摩根吼叫:“我到华尔街来不是为了养身体的。”
日本成为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盟国
1月30日。日本与英国于今天缔结防御联盟。两国同意互相尊重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并同意,在与第三国缔约之前要相互进行协商。
日本和英国在远东的贸易计划和帝国主义政策有相似之处,两国间新的盟约似乎有利于他们的共同利益,经历了1894~1895年之间的对华战争之后,日本认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它需要一个欧洲盟国。俄国、法国、德国迫使日本将它在那场战争中夺得的南满地区交还给中国。义和团运动之后,俄国人占领了南满并接近了朝鲜。日本显然更加感到它已受到威胁。
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一直在中国扩大自己的利益。现在,英国感到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发展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