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5> 第21章 表演艺术(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表演艺术(2)(1 / 4)

弗利肯席尔特·伊丽莎白

(1905~197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女演员。生于德国汉堡——布兰克内塞。曾在汉堡接受戏剧表演训练。初次演出是在汉堡德国剧院。1933~1936年在慕尼黑从事室内剧演出。1936~1945年在柏林等地演出,是一位著名的演员。第二次世畀大战后,除在各地演出外,主要在汉堡德国剧院编写和导演舞台剧。1935年起她也参加影片演出,有时在惊险片中扮演女光棍的角色。她拍过的影片有六、七十部,如:《笼嘴》(1938)、《离开正路》(1939)、《欧姆·克昌格尔》、(1941)、《被偷去名字的男人》(1945)、《锁链中的圣母》(1949)、《没有祖国的儿子》(1955)、《无冕王》(1957),《神童》(1958)、《顽童的故事》(1964)、《法比安博士——一笑是最好的医疗》(1969)、《圣保罗的洛拜因船长》(1971)、《下毒》(1976)等。

昂斯特·里查德

(190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摄影师。生于瑞士苏黎世。原在照相研究所工作,后成为德国“山岳影片”摄制者阿诺尔德·范克的摄影师,他们一组人以“山岳影片”而闻名于世。他还曾在美国和荷兰从事拍片工作。由他摄影的主要影片有:《飞跃》(1927,合拍)、《布朗山上的暴风雨》(1930,合拍)、《白色的陶醉》(1931)、《s0s冰山》(1933,合拍),《帕吕峰的白色地狱》(1935,合拍),《盖尔·瓦利》(1940)、《林布兰》(1942)、《陨落的星》(1950)、《世界的心》(1952)、《最卑贱的人》(1955)、《彼得堡之夜》(1958)、《神童》(1959)、《艾施纳普尔之虎》(1959)、《印度墓碑》(1959)、《普法尔斯来的丽萨洛特》(1966)、《罗马大战》(上下集,1968,与意大利、罗马尼亚合拍)等。

赫尔贝尔格·马丁

(1905~)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导演、演员。生于德国德累斯顿。1924年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德累斯顿国家剧院演出,1933年由于他的政治观点而被剧院解雇。1935年参加过影片《金发卡门》的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到慕尼黑任室内剧的导演并领导一所表演学校。1949年他回到家乡德累斯顿(民主德国),1951年在那里当国家剧院的总经理。1952年进入电影界,导演了影片《战斗的乡村》(1952)。他获得的成功,主要是将一些经典作品改编成影片,经常是自编自导,如:《察拉梅阿的法官》(1956)、《埃米莉诬·加洛蒂》(1958)和《无事生非》(1964)。后来导演埃贡·京特请他在影片《在成玛尔的洛特》中扮演主角,认为他也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演员。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一对青年夫妇》(1951)和《图尔里冒险记》(1967)。他导演的影片还有:《秘密档案》(1953)、《大小幸福》(1953)、《库尔穆的公牛》(1955)《你去的地方》(1957)、《船长留在甲板上》(1959)、《黑帆船》(1962)等。

赫尔贝尔格曾于1952年获得国家奖,于1953年获得国际和平奖。1955年出版了他的《舞台与电影》一书。

克罗伊德尔·彼得

(190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曲家。生于德国亚琛。曾在慕尼黑和汉堡学习音乐。1923年在慕尼黑德国剧院担任乐队指挥。1926~1932年在柏林莱因哈特剧院担任乐队指挥,后来主要为电影配乐。1947~1950年去巴西,为八部影片配了乐。他是个多产作曲家,配乐的影片有:《巨窃彼得·弗斯》(1932)、《约翰娜姑娘》(1935)、《笼嘴》(1938)、《春之旋律》;(1945)《蚊虫》(1954)、《魔掌中的女人》(1960)。

利贝奈尔·沃尔夫冈

(190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编剧和导演。生于德国利包。在慕尼黑接受表演训练,后在慕尼黑、汉堡、柏林和维也纳等地演出。从1931年开始当电影演员,演出了《轻浮的爱情》(1932)、《弗里德曼·巴赫》(1941)等片。1937年他首次任电影导演。1938~1945年领导巴贝尔斯贝格电影学院。1942~1945年是乌发电影公司的制片主任。他为纳粹拍的影片以《控诉》(1941)最为反动、它为杀害病态的低能人进行辩护。1945年后他拍摄了一些所谓“高级娱乐片”,如《爱情47》(1949),《二○○○年四月一日》(1952)和《塔伊加》(1958),还有大量其他商业片,如《特拉普一家》(1956),《特拉普一家在美国》(1958)、《月光下的山峰》(1969)等。

拉·雅纳

(1905~1940)德国电影女演员,舞蹈演员。生于柏林。原名亨里埃特·玛加丽特·希贝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