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5> 第9章 科学之光(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科学之光(3)(1 / 2)

评述:勒纳德因为在“阴极射线方面的研究成就”,获得了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892年,勒纳德作为赫芝的助手,制成了一个带有“勒纳德窗口”(Lenardwind0w)的阴极射线管,从而可以在管外得到阴极射线。他研究了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和它的电学特性。在原子结构方面,他于1903年提出过一种原子模型;另外,对于分子物理、毛细现象、磷光、磁现象、光谱等方面,都作过有成效的研究。勒纳德由于具有不可遏止的野心,因而尽管获得了相当多的荣誉,却总认为自己被忽视了,因而他借助希特勒反犹太人政策,疯狂地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力图把x射线发现的优先权攫为已有。他是希特勒国社党早期拥护人之一,倍受希特勒赏识,曾封他为德国物理学会主席。他反对“教条的犹太物理学”,要建立“雅利安物理学”(AryanPhysics)。

莫脱

(1905~)英国物理学家。生于利兹。192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还获卢万大学、巴黎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渥太华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0~1933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933~1954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教授。1959年回剑桥大学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后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193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2年被封为爵士。

莫脱研究原子碰撞理论,所提出的极化相关散射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探讨了半导体现象,如离子晶体中的缺陷和整流等。曾领导一个小组,从事关于晶体中的位错、缺陷和强度研究。对塑性理论,特别是加工硬化等问题,也作出贡献。

莫脱在能带结构的现代理论方面取得新进展。根据能带理论,氧化镍应是金属导体,但实际上是绝缘体。对于这个矛盾,于1949年作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解释,导致金属-绝缘体转变(通常称为莫脱转变)的发现。

60年代,莫脱研究局域化理论。1968年把电导率的微观图景看成是温度T的函数。在高温下,电子跳跃到邻近原子上;在低温下,电子跳跃到更远的中心。电导率按指数变化。这一理论是分析由跳跃引起迁移的核心。由于在局域电子状态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莫脱于1977年和菲利普·安德森、范扶累克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莫脱主要著作有:《原子碰撞理论》(1933)、《金属与合金性能理论》(1936)、《离子晶体中的电子过程》(1940)等,均和他人合著。

塞格雷

(1905~)美国物理学家。生于意大利蒂沃利。1928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军队服役一年后回罗马大学任教,并与费密一起从事研究工作。1932~1936年任罗马大学副教授,1936~1938年任巴勒莫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1938~1943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副研究员,1945年成为物理学教授。1943~1945年参加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和哲学学会会员。

塞格雷在罗马大学的早期工作是研究X射线和原子光谱学,后转向研究核物理。1937年和费密合作,通过氘核与中子轰击钼产生第一个人造元素锝。1938~1943年,和麦克米伦及西博格共同发现同位素钚。1955年,和张伯伦共同证实了反质子的存在。反质子的发现解决了物理学界几乎30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推动核物理学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发现,和张伯伦于1959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格雷主要著作有《核与粒子》(1964)等。

卡尔·安德森

(1905~)美国物理学。也译卡尔·安德生。生于纽约市。1927年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毕业后,成为该校研究生。1930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任助教,1937年任副教授,1939年任教授。1962年后任物理、数学及天文学部主任。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哲学学会会员。

1932年,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时,从云室中找到了质量等于电子质量、但带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证实了狄喇克关于正电子的预言。1933年又用γ射线轰击方法产生了正电子。由于这一发现,他和赫斯同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安德森通过实验证明存在μ子,最初认为属于起核力媒介作用的介子一类,现在知道不属于介子而属于轻子一类。

安德森还研究X射线光电子、γ射线和宇宙射线等。

费利克斯·布洛赫

(1905~1983)美国物理学家。生于瑞士苏黎世。1924~1927年在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学习。1928年获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还获牛津大学名誉学位。曾先后在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