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生理学家。生于斯德哥尔摩。1930年毕业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获法国第戎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德国蒂宾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0~1939年任卡罗林斯卡学院助理教授。1939年任生理学教授。1953~1960年任诺贝尔奖金基金委员会医学分委员会委员,1958~1960年任该分委会主席,1961~1965年任诺贝尔奖金基金委员会秘书长,1966年后任主席。是瑞典、丹麦等国科学院院士。
奥伊勒·凯尔平最重要贡献是发现前列腺素。早在二十年代,科学家曾发现,人体前列腺****中存在一种未知物质,能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影响血压。1930年,奥伊勒·凯尔平重新发现这种物质,定名为前列腺素。还验明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传递介质。1956年出版《去甲肾上腺素》一书。由于这些贡献,1970年奥伊勒·凯尔平与卡茨、阿克塞尔罗德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奥伊勒·凯尔平曾获瑞典北极星勋章及其他奖金和奖章。
奥乔亚
(1905~)美国生物化学家。生于西班牙卢阿卡。1921年毕业于马拉加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29年获马德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还曾获华盛顿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巴西大学等近20所学校名誉博士学位。1941年去美国,1956年入美国籍。1931~1936年任马德里大学讲师。1936~1937年在海德堡凯撒·威廉研究所工作。1938~1940年在牛津大学医学院任助理研究员。1941年任华盛顿大学讲师。1942年到纽约大学医学院任教,1954年升任教授。1955年任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生化委员会委员,1958年任主任。1961~1967年任国际生化联合会主席。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纽约科学院、纽约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化学会、美国哲学会、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奥乔亚最重要贡献是与科恩伯格合作,研究核酸生物合成机制,首先在试管中合成核酸。由于这一成就,1959年奥乔亚与科恩伯格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奥乔亚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有:中间体代谢作用,特别是糖类酶反应和脂肪酸代谢作用;光合作用,特别是辅酶光催化还原作用及其在糖类合成中的作用;二氧化碳固定的关键反应等。
索恰瓦
(1905~)苏联植物地理学家。生于帕尔戈洛沃。192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农学院。1958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为院士。1931~1936年在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35~1938年任北极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38年到列宁格勒大学任教,1944年成为教授。1950年任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959年任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地理研究所所长。1968年任苏联科学院东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团主席。
索恰瓦主要研究地植物学、自然界分区、景观及植物分类学、固定地理工作方法、原始森林开发等。提出地植物制图及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是《苏联植被》、《苏联地植物图说明书》等书责任编辑和作者。
索恰瓦重要著作有:《森林区的植物》(1953)、《草原地理系统拓扑结构理论原则》(1970)、《地植物制图》(1972)等。
索恰瓦于1950年获苏联科学院科马罗夫奖金。曾获2枚列宁勋章和其他勋章。
张国藩
(1905~1975)中国物理学家、力学家。又名铁屏,湖北安陆县人。1930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31~1935年在美国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利和物理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入衣阿华大学,攻读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力学,获工程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曾在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沪江大学、北洋工学院,岭南大学等校任教授。解放后曾任天津市教育局长。自1952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学任教,并任副校长、校长。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科协主席等职。
张国藩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分子物理学及原子物理学研究。1936年提出用膨胀系数与压缩系数求原子半径的理论和方法,在当时是独创的。二是对湍流理论研究。探讨了一些和湍流有密切关系的流体力学问题,如落体对湍流的影响、风沙问题等。发表许多论文,如《中国北部沙漠的南移问题》一文,对沙漠在风力作用下的扩大,提出科学论据。曾获中国工程学会论文奖。张国藩对湍流理论及所提出的方程和解,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曾被国外学者引用。
张国藩除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外,主要著作有《流体力学》和《振动力学》两书。
汪德昭
(1905~)中国物理学家。江苏灌云县人。192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