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80章 诗歌(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诗歌(11)(1 / 3)

屈原由于两次被流放江南,直接受有悠久历史的楚文化的熏陶,加之他善于从民间汲取民歌、传说,所以又使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离骚》是屈诗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首长篇政治抒情组诗,具有十分丰厚的内涵,蕴藏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鲜明的人物个性。既是屈原悲剧政治生涯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黑暗统治的写照。《离骚》以大量的比兴手法结合传奇的色彩和瑰丽的想象,巧妙地把鲜明的政治观点艺术化、形象化,为现实主义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元。《国殇》是屈诗中现实主义风格最强烈的作品,既是一首奠祭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是一首鼓舞人性的战歌,更是人神通应的时代强音,为以边关文学反映时代树立了先范。

流放文学与隐士文学迥异。屈原开创的流放文学是儒家积极人世、有忧国忧民境界的文学;而隐士文学则是道家消极离世在文学上的反映。《渔父》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反映了这两种文学创作的社会根源。这两派文学对后世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君主专横的时代,揭露黑暗的文学作品当然不能直指统治者,所以诗人采用比兴手法,结合神话传说以香草美人、男女情爱来反映政治矛盾,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历史的必然。加之,战国时代,诸子学说蜂起,百家争鸣,客观上也刺激了文学的改革,所以屈诗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诗,能够充满了浪漫色彩,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屈原博大精深的《天问》,是那个时代哲理开放、思维活跃在文学的折射,也是屈原能对传统的四言诗大胆突破的映衬。

屈诗由于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一,所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和自如的比兴技巧而使文章的气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屈原的诗气势恢宏的原由。《离骚》的气势尤为突出。其纵横古今,经纬天地的气派,表现了屈原如椽的大笔。

屈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一的诗,代表着战国时代诗歌的最高水平,也为后世文学开创了新的里程碑

屈原诗歌的伟大,在于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艺术,又促进了后世诗歌的兴起,对我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屈原开创了个人写诗的先河。自屈原始,结束了集体创作诗歌的时代。从此,诗歌便进入独创的时代,为我国诗歌的潮起吹来了猛烈的春风。

宋玉是紧踵伟大诗人屈原之后,享有盛名美誉的作家。由于他的辞赋创作,承袭屈原而又独具成就,有着不可泯灭的地位,故历史上每以“屈宋”联骈并称,所谓“屈宋逸步,奠之能追”,“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宋玉,战国时楚国鄢都(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已不能确考。大约生于楚怀王十年(前319)前后。爱国诗人屈原出仕怀王,为了刷新政治,振兴楚国,曾网罗培育人才。宋玉早年曾师事屈原,与唐勒、景差同辈。宋玉出身低微,有才学而不能从俗。屈原遭谗被逐,宋玉曾企图靠同学朋友出仕,顷襄王仅以为“小臣”。宋玉主要生活于顷襄王时期,当时强秦压境,国土沦丧,楚国朝不保夕。宋玉尝在顷襄王面前谈说利害,陈述计划,但顷襄王终不见察。他虽常侍顷襄王左右,但“好乐爱赋”的顷襄王只欣赏他的“识音而善属文”,只不过把他视为一个“词臣”而已。有时他在赋作中微作讽喻,但终不能有大建树。有人嘲笑他时,他曾以鲸、凤、猿自喻,认为自己“处势不便”,而难以较功量能,施展抱负。又称自己“曲高和寡”而难以被人了解。晚年时期,受奸佞谗害,离开宫廷,生活困顿。他忠君爱国之心不改,始终系念君目的安危,渴求得到楚王的信任,但君门九重,关梁不通,忠悃难伸,回归无望。面临悲惨的处境,他持守高洁,“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表示“宁穷处而守高”,而不乐“浊世而显荣”。约卒于顷襄王末年至考烈王初年(前262)前后,年约六十岁。

名篇赏析

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义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术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酋!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