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
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爱众爰有。
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赏析】
大约在夏桀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窗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密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公刘回邰,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商地迸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辑琫容刀。”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它无甚可写所致吧?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作之屏之,其茁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糜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帝省其山,柞械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此。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枯,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
“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杩,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
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赏析】
这也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室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