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又以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此所谓“婚恋诗”,包括《诗经》中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其突出特点是“各言其情”。爱情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了历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而我国文学的这一传统,正是从《诗经》发源的。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甚高。这些作品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也无论是表追求、抒思慕、叙幽会、寄怀念,还是描述婚恋的悲剧、抒发内心的哀痛;都莫不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具有不朽的价值。《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其中一些堪称热烈奔放的情歌。此类作品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可意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情调。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麇》、《邶风·静女》和《郑风》中的《风雨》、《野有蔓草》等,便是其中出色的佳作。《诗经》的婚恋诗中,还有一些可说是深沉执着的恋歌。此类作品或歌颂对爱情的忠实、专一,展现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或表现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和对婚恋自由的执着追求,揭示了当时在礼法压迫下,婚恋的不自由给青年男女造成的内心创伤。如《王风·采葛》、《卫风·木瓜》、《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将仲子》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之作。《诗经》中热烈欢快的情歌今人愉悦,深沉执着的恋歌使人赞叹,痛苦哀伤的悲歌则激人同情和启人深思。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它们是感人至深的爱的悲歌。这种大胆表达爱情的创作倾向,是来自民歌的表现但当《诗经》被“经典化”之后,就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对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诗经》文本中的《周颂》、《鲁颂》,这一类诗作为庙堂之歌,或颂扬周王的功德,或赞美周王室的威仪,作品中多用温文尔雅的笔法,直接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另外,文本中许多用以描述的意象都具有西周礼乐文化的内涵,如作品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对玉的描绘。原来,玉在西周礼乐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
《诗经》从春秋时代开始,便被孔子作为六经之一,并尊为学生的教材。孔子把《诗经》从3000篇精选为300篇,从此《诗经》便正式成为文科主要教材。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国土,和《诗经》的奠基作用是分不开的。赋诗既被作为交际的媒介,也被作为宣传道德的工具。因此《诗经》已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融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伦理品德为一体的文学文化巨著。
《诗经》奠定了诗歌的各种韵律,包括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及奇句与偶句的交插押韵等,为中国诗歌押韵风格奠定了基础。
《诗经》精湛的比兴手法开创了古典诗词的广阔领域。所谓比,指通过诗,把事物形象地比附于人,从而借以表达某种思想。如《硕鼠》用大老鼠比喻统治阶级。兴,即兴奋,即借景物的描写而抒发感触,如《桃天》,即通过对桃花和新娘的比兴,烘托出诗人对人生美好感触,起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诗经》优美的语言词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历代着书引诗,或诗歌创作都无不以《诗经》为据。尤其重要的是,《诗经》开创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先河。书中大部分是优秀的民间诗歌,如《国风》中即有大量的杰出的民间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因此《诗经》有丰厚的现实生活土壤为创作背景,这也正是《诗经》不朽的缘由。
总之,《诗经》无论从语言艺术、韵律风格和比兴手法等各方面都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对后世历代的诗、词、文、赋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名篇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