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38章 先秦诸子散文(3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先秦诸子散文(30)(3 / 4)

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朴而可正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轴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

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搏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疆;作壹十岁者,百岁疆;作壹百岁者,千岁疆,千岁疆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疆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疆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畜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疆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说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怠,农者怠则土地荒。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贫国弱兵之教也。夫国庸民以言’****不畜于农。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疆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赏析】

《农战》篇开宗明义,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这就是说,使国家兴盛强大的关键在于鼓励人民参加农战。因此,“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所谓“作壹”,就是一之干农战,把人民驱使到从事“农战”这一条路上。在商鞅学派看来,除了农战之外,其余都是“巧言虚道”,是于国家无用的。劳民”之事,而“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则其国必削”。由此可以看出,法家力主耕战,崇尚的是一个“力”字,认为依靠国富兵强的实力才能统一天下。尚力与崇德,这是儒法两家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重大分歧。

《农战》篇非常重视国家对于人民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就是它所说的“教民”、“作壹”,或者说“壹教”。此文云:“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者,察要而已矣。”“要”就是纲要,圣人明君之所以圣明,无非就是知道治国的纲要之所在。何为治国的纲要?在法家看来,就是教民耕战,使人民都去从事农业和战争,“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显然,作者认为“壹教”的主要手段是“赏罚”,这是教民之“常”,亦可谓纲常。儒家认为,治国的纲常在于德教;而法家认为,治国的纲常在于赏罚。

在赏、罚中,《农战》篇讲罚不多,它比较重视“官爵”、“赏赐”,这与《开塞》篇主张“刑九而赏一”不同。但本文在“壹教”方面又是很严厉的,它主张除农战的“实用”之外,禁绝一切的“巧言辩说”和商贾、技艺等“无用”。官爵、赏赐只能施之于农战,只有人民看见利益从农战的“壹孔”出来,才能“作壹”,而“作壹****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反之,如果人民觉得可以避开农战,通过“巧言辩说”而取官爵,通过经商和技艺而得利益,那么“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国家就危险了。《农战》篇是写给君主看的主张“作壹”的政论文章,它足以说动君主之心的就是“作壹”则国强,不“作壹”则国危,文中就此作了反复的论证。

文中说:“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殆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干农战矣。”国家要靠农战而安,君主要靠农战而尊,如果人民皆怠于农战,那么国安主尊就是不可能的。文中主要针对儒家提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守。国以十者冶,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十者”是《农战》篇所列举的“国害”,作者认为,要“作壹”而国强,攻可取之,守可退之,就必须禁绝这些“国害”。

文中又说:“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在农、战中,作者更重视农,因为农是战的基础,国富才能兵强。作者又说:“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翎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若要人民“归心于农”,就必须禁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