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识病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先兆表现:突然发生或出现较以往更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较以往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等,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这些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梗塞前心绞痛)。
心肌梗塞主要症状:随梗塞的大孝部位、发展速度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有的病人疼痛的性质及部位不典型,如位于上腹部,常 被误认为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病人甚至无疼痛,多见于糖尿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也有整个病程中都无疼痛或其他症状,而事后才发现得过心肌梗塞的。
心肌梗塞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是老年人易患的病,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类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心肌梗塞常见诱因主要是:
(1)过劳
不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造成心肌短时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心肌梗死。
(2)激动
有些心肌梗死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在我国老年人中广泛开展门球运动,是一种适合老龄特点的、比较轻松的体育活动。但是在门球比赛时,若过分重视输赢,心情过于紧张,也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致血核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手术
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严重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衡,免疫力下降,年轻人的心肌梗死或猝死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
(5)出血、休克
无论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出血,或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都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一方面是因为失血、低血压造成的缺氧和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另外也可能与体内生化代谢改变有关。
(6)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的季节。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
(7)便秘
这是需要特别提醒老年人注意的一点。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招致心肌梗死的人并不少见,而且也是再发心肌梗死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健康主张
(1)做好生活护理。休息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者的梳洗、进食、大小便及翻身等均要有人协助。
(2)保持室内安静、舒适、整洁,避免患者过度兴奋和激动。
(3)患者进食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为主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常伴有胸痛、胸闷等不适,给患者带来濒死感。因对住院环境生疏,患者常紧张不安、焦虑和恐惧。患者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配合治疗,从而减少病死率。
(5)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时,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的心律紊乱有所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6)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塞的好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活血化淤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的饮食安排。
食疗小提示
素烩三菇
冬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