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位于皖省最南边,与赣省交界。牯牛降是一座山,因峰顶形似一头牯牛伏卧而得名。
传说此地曾有一只怪鸟,名曰“雀”。此鸟生性凶悍,以飞禽走兽为食,亦常捕食人类。《山海经》说这种鸟“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方圆百里内成为绝地,渺无人烟。春秋时期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传说老子曾四方云游,宣经讲道。路经此地,见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水中无游鱼,正感诧异。就在此时,一声怪叫,狂风呼啸,一只大鸟从天上俯冲而下,正是那“雀”。老子坐下青牛仰天一声长哞,四蹄蹬地,顿时腾云驾雾而上,双角顶向怪鸟。怪鸟不防青牛有此神通,被顶断翅膀,跌落山梁。青牛一跃上了山梁,踩住怪鸟,身体化作了山峰,永世镇压着怪鸟,青牛身上毛发化作了松树,遍布整座山峰。后人为了祭奠,命名此山为牯牛降。
牯牛降六景为最,一为怪石,二为松海,三为奇峰,四为水瀑,五为幻雾,六为佛光。尤以松海,佛光称道。
牯牛降松树形态各异,既有茫茫松海,又有各具特色的独松。“连理松”本为两株,日久天长长在一起,相互盘绕,不离不弃;探海松身居危崖,枝桠探出极远,如雄鹰兀立危崖,气势磅礴;“蟠龙松”高不足一米,却生有九枝十八丫,枝桠长过数米,其上布满金黄苔藓,远看如同金龙盘卧巨石之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
牯牛佛光以常见闻名,牯牛佛光清晰规整,显现次数多,时间长。每当雨过天晴,云雾汇聚之时,阳光穿云透雾,洒向山谷,云海上常会悬起一轮五彩光环,光芒四射,艳如花盘,缤纷柔和,仿佛一台缓缓滚动的佛辇,若隐若现,妙趣横生。通过阳光的作用,有如游人奔跑跳跃,光环中常有佛影随之举手投足,配合默契,实为奇观。曾有人叹:“牯牛佛光天下一,游历全国无此景”。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徽州人汪华字国辅,号英法,文武双全,在乱世中,揭竿而起,称吴王,保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平安。天下战乱不休,徽州却在汪华的庇佑之下粮丰鱼肥,成为战外福地。传说唐太宗曾为汪华所救,汪华倾尽所有相助李世民。李世民曾裂碗以为凭证,言此后若有人持半边碗来寻他,必定涌泉相报。
乱世中,唐军曾兵临城下,汪华凭借秦王李世民所赠杏黄旗横挂六州,大军见而绕道。一面黄旗横插八百里,三军见旗而退,一时成为奇谈。公元六百一十八年,唐朝建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汪华感念李唐施政有德,也为避战乱保百姓平安,奏表归唐。
后有奸臣谗言太宗:“汪华杏黄旗横插八百里,三军辟易,此为大逆不道,其心必反。”太宗怒而斥之,不予理会。
奸臣又言:“汪华虽忠,其第九子却身具龙象,为帝王之相,不得不防。俗语云,龙生九子,其一为真龙,汪华恰生九子,此事必妖。可召汪华,令杀其子,可试其心。”太宗迟疑未决,召汪华面圣。
自古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汪华九子极为孝顺,为了不使父亲为难竟选择了自尽。
谁知奸臣又言:“虎毒尚不食子,汪华亲子亦可杀,何谈忠信。”
奸臣命人置油锅于堂前,言:“若君忠,可入油锅以示。”
汪华抚髯大笑言:“死有何惧,唯惧万夫所指。”言讫纵身跃入油锅。
太宗大哭懊悔,命人厚葬汪华。
汪华其人,曾拜罗玄和尚为师,习得玄术《奇门遁甲》。擅长排兵布阵,安民治国。归唐后被封为越国公,征辽时太宗御驾亲征,命汪华留京,任“九宫留守”。被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汪华第九子后人后迁居牯牛降山脚之下莲花塘处,繁衍生息,到如今全村一百来户人家。村名尚田,据说是九子后人感慨先祖之祸所起,意为宁可为一农夫,不入仕途半步。尚田村只供奉两位神人,一为观音菩萨,二为先祖汪华九子九相公。村民都说,观音菩萨可保村民平安,九相公可保外出游子一路顺风,完好归来。
“这是封建迷信,是反动思想。你们通通都该拉出去毙掉。”
说话的是邻村吴利村的无赖赵二狗。赵二狗是远近闻名的地痞无赖,为祸一方。
“这破木雕就该拉出去烧了,留下就说明你们是搞迷信,搞非法组织。乡长,您说是不是。”赵二狗腆着脸说道,神情像极了哈巴狗。
“二狗同志说的很对,这种迷信思想是要不得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干部,我也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乡长赵志国掷地有声地说道。
最后,三米多高的九相公木像还是被抬出去烧掉了。九相公木像抬出来的时候,尚田村里不少老人都哭得晕了过去,村里两百多号人都围在四周看着,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愤怒。
“啐。”赵二狗朝着木像吐了一口唾沫,表情极为不屑。
木像由八个大汉抬着出来,当然,也不是全是大汉,还有一个瘦得跟猴精似的家伙,那就是赵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