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由此出现了一些错字、别字。
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整个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在网上,网民们是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的,自然就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这些话语向网上一发,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作品负责任,这也难免导致目前网络语言的良莠不一,泥沙俱下。
(3)宽容理解,加以引导,是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
2001年3至4月,新浪网聊天室里网友们曾经开展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大辩论,共有383人参加讨论,其中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应该走进大雅之堂”的占67.10%,认为“网络语言不利于语言规范,不能继续泛滥下去”的占14.36%,认为“不知道,但我可以谈谈我的感受”的占18.54%。
说实话,不少人希望语言纯洁,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未免有点儿理想化。要看到,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多样化,语言同样不可能做到纯而又纯,而只能把负面影响限定在一定的度以内。还是许嘉璐先生曾经在《文汇报》上的一段话说得好:“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
总之,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加以引导。所谓宽容理解,就是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因为过早地指责是不适宜的,也是不公平的。谁也没有力量阻挡网络语言的出现。
事实上,网络语言在经过了一段时间考验后,有一部分特点鲜明、为网民们所喜闻乐见的,就很快地得到认可,并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如2001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晚会就上演了一个名叫“网络友情”的小品,反映的是在网络聊天室里发生的事情,两位女演员几次说到了“美眉”、“大虾”、“恐龙”、“菜鸟”等词语。所谓加以引导,就是对使用语言中的不正常心理加以疏导。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应该承担起来的重要责任。
事实上,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任何社会,只要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只要它还在不断地进展,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