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高端武器——世界先进兵器大博览> 第19章 特殊武器(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特殊武器(1)(3 / 3)

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来实现。与重核裂变反应相比,氘、氚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当释放的能量相同时,聚变反应放出的中子要比裂变反应多得多。一枚威力为1000吨TNT当量的氘、氚聚变武器放出的中子,是同当量裂变武器的5~6倍。聚变反应放出的聚变能中的20%为氦核(4He)所占有,80%为高能中子所携带,而且氘、氚聚变反应放出的中子能量很高,在空气中有较强的穿透力。聚变反应没有带放射性的产物,而裂变反应的次级产物——裂变碎片,往往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然而,自持热核聚变反应还必须依靠裂变反应放能来创造条件,中子弹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来源于聚变。因此,对付集群装甲目标,中子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武器。它能有效地杀伤对方战斗人员,对附近建筑物或设施的破坏作用却很小。因其当量较小,杀伤半径有限,一般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

(3)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究减少放射性沉降的核武器,有关中子弹的概念当时已经提出,但由于政治和技术上的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完成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1977年,卡特政府批准生产中子弹,但到1978年生产其主要部件后又决定推迟。1981年,里根政府下令生产和储备中子弹。1980年,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布进行了中子弹试验。苏联也曾试验过中子弹。

核航空炸弹

核炸弹,是由轰炸机携载投放的装有核战斗部的炸弹。弹体主要由核爆炸装置、引爆控制系统以及带稳定翼的弹体组成,大致可分为头部、中段、后体和尾部四部分。其中,头部和后体为引爆控制系统的各装置,中段为核爆炸装置,尾段配装尾翼及各种类型的减速机构或降落伞。根据战术要求和机载特性,可以组装成多种规格尺寸、威力和各种爆炸特性的核炸弹。除战略轰炸机携带的战略核炸弹威力在数十至数百万吨TNT当量甚至高达千万吨TNT当量外,由战术轰炸机携带的核炸弹威力一般在数千至数十万吨TNT当量。核炸弹可用不同方式投放,在预定的地面和空中爆炸,可采用自由降落空爆、触地爆、减速—延迟地爆等多种引爆方式。

美、苏从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首先发展的就是核炸弹,并不断设计、生产,部署了一批又一批的战略战术核炸弹。目前,B61和B83是美国现役战略战术核炸弹的主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为克服核炸弹种类繁多的缺点,研制了B61多用途核炸弹,已发展了多种型号,大部分为战术核炸弹。该核炸弹采用钝感高能炸药、密码锁、指令自毁装置及突防和环境敏感装置等技术,威力在10万~50万吨,命中精度最高可达183米,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提高。B83是一种现代化的战略核炸弹,威力在100万~200万吨,着重解决了核弹在低空(小于50米)高度投放时经受冲击的问题。

智能水雷

世界各国的水雷发展到现在,大多已具备智能化的作战能力,即水雷可在遥控系统的控制下随时进入战斗状态或休眠状态。这样既可保证己方舰船和潜艇在雷区的航行安全,又可有意识地设置雷阵,引诱敌方潜艇进入布雷区后启动水雷,或在我方舰艇通过后启动水雷,以使敌潜艇、航母、舰船无法通过。

各国海军装备的水雷武器,按起爆方式分类,可分为触发水雷和感应水雷;按布设方式分类,可分为锚雷、漂雷、沉雷和特种雷等。

触发式水雷或锚雷方式的布设,抗扫性较差,单雷控制区域小,目前许多国家已停止研制;感应起爆式的锚雷和沉雷是当前世界海战中水雷战的主力,而先进的机动式水雷也即将投入实战。

感应式水雷。这种水雷装有智能引信。这种引信系统装有非触发感应引信,可接收声、磁、水压或联合引信的信号输入,当敌舰距离水雷10~20米时水雷即被引爆。近年来,这种引信系统大都增加了编程的中央微处理机,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使已大量生产的传统水雷走进高技术水雷的行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