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膀胱同尿内致癌毒质接触的时间。
冬季疾病的防范
冬季最容易遭受寒冷侵袭,倘若防御措施做得不到位,人体免疫系统,如皮肤、黏膜、血脑屏障等的抵御机能下降,致使身体对疾病的抵御力降低。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衰退,更容易罹患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冬季是个疾病的多发期。
寒为百病之源
冬季气候由凉转寒,天寒地冻,万物闭藏,阳气收敛了起来,寒便成为冬季的主气。因此,寒病多发于冬季,但在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例如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保暖,或贪凉吹风,汗出入浴,或过食生冷瓜果、冷饮制品等,也是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阴寒邪气与人体的阳气是相对立的,寒邪伤人就会耗伤阳气。阳气受损,便失去了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而产生寒性的病症。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或脏腑不同,就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外感寒邪致病,浅者只伤肌表,重者可直中脏腑。
如寒邪侵犯皮肤,卫阳被寒邪郁闭,不能温煦皮毛和肌肤腠理,就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怕冷、头痛,骨节酸痛,脉浮紧等伤寒症状;如果是由寒邪导致筋脉闭阻,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关节剧烈疼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屈伸不利等症,称为“寒痹”。
寒邪如果侵犯脾胃,如过食生冷等,则会损伤脾胃阳气,使得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脘腹冷痛、泛吐清水,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如水;或伴有恶寒、身痛等症。这些都属于外感寒邪的疾病。
相对于外寒证来说,还有一种内寒证,即脏腑阳气虚弱,功能衰退所产生的寒证,又称为虚寒证。它是由于阳虚不足,失去温煦,导致寒从内生,所以称为内寒。内寒症以心、脾、肾阳虚多见。
心阳虚:由于心阳虚弱,温照及运血无力,出现畏寒肤冷,心悸胸痛,面青唇紫等症。
脾阳虚:由于脾阳虚弱,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出现纳呆腹胀,腹痛喜按、喜温,泛吐清水,畏寒肤冷,大便稀溏等症。
肾阳虚:由于肾阳虚弱,温照不足,气化无力,导致性机能及生殖能力减退,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男子阳痿不育,女子宫寒不孕等症。
防止寒邪的入侵,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起居宜早卧晚起,居处宜注意保暖,衣着宜适时增添御寒,注意背腹部保暖,每日温水泡足以改善血液循环;不宜拥炉烤火,不宜久居室中,室外锻炼宜在阳光下进行,不宜衣服单薄久居户外。饮食宜进血肉之补,如羊肉、狗肉、鱼肉、猪肉、奶、蛋均宜适量供应,常与蔬果搭配,以免过食肥甘。亦可进参、芪之类的补品,但应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异。着意预防受寒,防止寒邪侵袭引起外感、咳喘、肺炎。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要注意一种所谓的“寒感症”的发生。这常常是由女性体内的性激素平衡失调,导致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其支配下的心脏、血管和胃肠道等器官受到影响,引起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所致。寒感症表现为全身怕冷,手足发凉,特别是年岁较大的妇女症状更为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预防寒感症,女J陛应经常到医院检查。排除罹患贫血、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营养不良等可引起寒感症的可能性。一经发现,应及时治疗。其次,要注意保暖。冬天室温宜保持在16℃~20℃,保持被褥、衣物的干燥。再次,纠正偏食、不吃早餐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冬天,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导致饮食热能不足,诱发寒感症的原因之一。所以,冬天应多吃些如鸡蛋、牛肉、羊肉、牛奶、猪肉或动物内脏等高热能的食物。
最后,要坚持锻炼身体,多到室外做些适量的体育活动,如体操、慢跑等。坚持每日早、晚各拍打足三里百余次,可以使手指、脚趾的微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使肢端暖和起来,从而改善手足冰凉症。方法是:揉搓膝盖,左、右各32圈,微压膝,右腿向前跨一步,双手用力在膝盖上向后压,左腿向前跨一步,用同样方法压膝,各32次。
寒冷对人的心理影响亦不可忽视。寒为冬季之主气,从我国农历看,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处可以感受到一派寒凝大地、草木凋零的景象。古诗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情绪是低沉的,情感是压抑的。这时,应该要求自己精神安静,修身养性,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筑好疾病的防护墙
谁不希望生活好、精神好,健健康康地度过每一天?如果做好冬季的防病保护措施,冬季也并不那么可怕。应做好以下几种疾病的预防,保护好自己,度过严寒的冬季。
雷诺综合征。这是一种可以冬发夏隐的怪病。易发于青壮年女性。入冬后,有些人一经寒冷刺激或洗衣服、洗菜、洗鱼肉等接触到凉水,手脚的皮肤就开始变白,几分钟后,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