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阴盛阳藏,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阳气内守,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冬三月属肾,应视个人体质状况,即从气血阴阳状况来选择补肾之法,使得肾发挥生命的原动力作用。在冬季,如果做好夏病工作,可使疾病康复事半功倍。
冬天重在养藏
冬日寒冷是冬天最大的标志。寒,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收藏状态.它是由于天地间阳气在蓄藏、储存,而外在释放的能量有所减少所致,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实也是藏之气。养生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内藏,不要外放。
冬不养藏,春必病温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垢,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其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以免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
《素问水热穴论》说:“冬季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即是说,严寒的冬季,自然界呈现出阴盛阳衰的气象,而且阳气潜藏于内。
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中医学称之为养藏。所以,生活上应当“去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精神上,要如有所得,含而不放。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得病的大多为壮年之人,而老人和孩子患病的却很少,这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现在的壮年人日常生活大多不规律,饮食起居混乱;而老人和孩子却多是生活有序。《黄帝内经》里讲“冬不养藏,春必病温”,意思就是说,如果冬天藏精的工作做得不够,也没有养好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流行病就一定会找上你。而且,如果违逆了冬季“闭藏”的规律,就会损伤肾脏,并且一到春天还会发生痿厥之疾。所谓“痿厥”,按照中医解释,主要是指手足软弱无力称为痿,逆冷称为厥。
所以说,一年中的阴阳消长进退,支配着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也是决定人生和死的根本。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顺应它就不会罹患重病,这是养生的根本法则。这种养生之道,圣人切实地奉行,而愚昧的人却背道而驰。
御寒保暖护两头
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理虚元鉴》说:“冬防寒,又防风。”《养生镜》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一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瘟病,或诱发宿疾。这也是违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冬养阴”的摄生准则的。
此外,要避开寒冷的侵袭,趋就温暖的地方,不要暴露皮肤,使体内阳气骤然丧失,这是与冬天阳气潜伏相应,培养藏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冬天的藏气,违背了冬天阳气潜伏的基本趋势,少阴之气就不能收藏,肾衰于下而出现注泻阴冷,就会损伤肾气,以致冬天闭藏不足,到了春天将出现四肢无力而逆冷,供给春天生发的能力就减少了。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
御寒保暖,护住两头。棉帽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冬天头上戴上一顶棉帽,能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因此,人们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人的双脚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且慢,再加上脚的表面脂肪层比较薄,所以保温能力较差,在一般情况下脚的温度最低,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掌受了凉,可以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于是,原来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其他疾病。所以,保温要先保脚,双脚穿上较厚的鞋袜最保温。阳虚者还需补阳气,以御邪寒。
冬季睡眠时,室温20℃一23℃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一34℃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冬日还应注意温足。因为人的双足离心脏的距离最远,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加之双脚的皮下脂肪较少,防寒保温能力差,故“寒从脚下生”,下肢受凉,不仅影响两足,还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甚或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双足的保暖至为重要。另外,~睡前用热水洗足,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可安神宁志,有益睡眠。这对于下元虚冷、阳气难以布达四肢、双足不温的老年人,更是保健的有效措施。
这里又有一个值得提醒的问题,就是许多人冬季只要温度,不要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