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是寒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对于人体来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养生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秋燥是秋季最主要的特征,养生宜顺时而动,以“和”为贵。要调和情志,远离悲秋;秋冻有节,和用强身;健身锻炼,动静和谐;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秋天重在养收
《黄帝内经》中说:“秋令之应,养收之道。”因为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人体经春夏发萌长足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阳气收藏得好了,体魄才能涵养,才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入秋暑未消,养收要记牢
秋季气候干燥,一日中温差较大,是陈病易犯、新病易染的季节。这时外感染多见,通常发病较剧烈,病程较长,且易并发其他呼吸道感染;由于冷空气的刺激,慢性咽炎也可能加重。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喉痛、声嘶、干咳、胸闷,老年人更易发生气喘、气管炎、肺炎、风湿痛、神经痛等症。寒冷也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和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骤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也必须适应季节的变化,注意养生保健。
调节生活节奏,安排好生活起居。身体虚弱者或慢性病人,尤应随时注意增减衣服,搞好体温和饮食调节,预防呼吸道感染。要从各人的不同情况出发,理解“春捂秋冻”。中青年人不要过多过急增减衣服,以适应变季,增强体质。但体弱病患者,“秋冻”要适度,老年人秋装宜暖不宜冷。
抓紧秋高气爽的良好时机,加强身体锻炼。俗话说,“秋收不实,冬藏则虚”,意思就是说,秋季不注意养生,就难以抵御冬季疾病的侵袭。所以在秋季应早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利用公休时间,进行健身活动。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则应因人因时制宜,气温骤变或大风大雾时,可改在室内活动。室外锻炼时间最好在上午10时、下午4时气候较暖的时间进行。
饮食调养应以清淡甘润为主,掌握既有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的原则。多吃些萝卜、西红柿、菱角、鲜藕、莲子、山药、荸荠、豆腐、银耳、梨、柑橘、苹果、香蕉、菠萝及面筋、赤小豆、薏仁米、鸡肉、鸭肉、牛肉、鸭蛋等,多饮开水、淡茶、菜汤、牛奶、豆浆等,也可吃些桂圆、大枣、芝麻、芡实、龙眼、蜂蜜等性柔温补食物,少吃老姜、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以及熏烤、烈酒、肥腻之食。有胃病、风湿病的人,应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早卧早起收神气
秋季天气转凉,人体的阴精也与自然界一样“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敛藏内养五脏,因此这时节要注意合理安排睡眠,以顺应自然之气。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指出秋季六节气应早睡早起,这是适应秋季养收之道的起居方式。
早睡早起可以使人体阴精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收敛于体内,阳气舒展。早睡,以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这种作息时间很好地实现了“秋季养收”的目的。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飨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另外,早睡能补充夏季的睡眠不足,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医学研究证明,脑血栓的发病率在秋季相当高,大多是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所以在秋季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什么时间睡眠才算是早睡早起呢?秋季的起居时间一般以晚上9~10点睡,早上5~6点起为最好。这时适当的午休对身体也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午后歇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此时的睡眠,具有不可忽视的保健作用。睡眠充足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而贪睡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除了睡眠的时间有讲究,就连睡眠的姿势和方向也有很大学问。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对于睡眠方位有一定的论述。
《四时调摄论》中说:“秋三月,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仲秋之月,生气在未,坐卧宜向西南方;季秋之月,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还有:“秋三月卧时,头应向西,作事利益。”都指出秋季坐卧宜朝西南方。而秋季头向西也是应秋气旺于西方之理。因此,应秋时所旺之气而卧,以顺应自然,协调阴阳。
在秋季睡觉的姿势也是有要求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右侧弓形卧对人体健康比较有益。中医认为侧卧可以使全身得到放松,自然弓形可以使四肢自由变动,并且使精气不散,所以说秋季以右侧弓形卧为最好。但也有少数人不适宜这种睡眠姿势,所以要因人而异。
秋季宜收不宜散
秋天的3个月,是万物荣盛丰收的季节。天气晴朗,多风少雨,地面比较干燥。心理调节方面应注意使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气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肃杀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