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从春到冬谈养生> 第16章 夏季养生谈(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夏季养生谈(1)(3 / 4)

也不会感觉太热。

但是,夏季锻炼也不要盲目地把自己搞得大汗淋漓,此时进行大运动量项目,反易对心脏造成威胁,甚至危及生命。《齐民要术》中记载:五月芒种后,阳气始亏,阴匿将萌。此时,要特别注意顾护人体阳气,勿伤心阴。心主火,汗为心之液,顾护津液、汗液勿受损伤,是对心阳的最大保护。

因此,要掌握适度的运动量。运动时的最高心率应不超过每分钟170次减去年龄数,每次运动20—60分钟即可。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晚,时间应比春秋两季减少1/3,并应尽量避免大运动量项目,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以及身体肥胖者。

夏天重在养阳

夏季是自然界阳气生发最旺盛、植物生长最繁茂、动物最活跃的时期,人体也要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升发之性“动而向外”,使自己的阳气得到充分的宣泄和舒展。

防暑防湿,补养阳气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气候炎热、生机旺盛。长夏(夏秋交替的时节)高温而多雨,俗称“桑拿天”,多见于北京的七八月份,气候以高温、低压、高湿度为主要特点。

进入夏季后,空中充满阳气,阳气不断上升,但是还不到夏至阳气鼎盛的程度。此时,人体与时空同气相求,也在快速成长。未成年人长身高,成年人强肌肉、壮筋骨。例如,小满时节小麦灌浆,实际上是对阳气的储存。我们人类也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调补升阳,充实身体,在一年里得到强身健体的大收获。

人在一年中有阳气的春生、夏长,才有秋收、冬藏。树长一年一轮,人长一年一岁。四时的变化给和谐自然的人以健康,年年相加,岁岁相叠,构成长寿。

在五行中,夏季应火,“火能生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土包括构成人身躯乃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肌肉,火是生成土的动力,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人体要抓住夏季时节,调补升阳。一些冬天阳气潜藏较好者会表现为心中不躁,喜欢吃温补之物且没有热象,可吃温性和热性食物;而那些在冬季潜阳不利者,则会表现为心里烦躁、面红头晕,是阴不制阳,浮阳外越之象。此时不可吃温性和热性食物,反而要吃平性和凉性食物。忌吃酸涩辛辣、温热助火、油煎熏烤的食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除食物升阳之外,起居活动也应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初夏时节,人要多户外活动,才能与自然万物同气相求。夏三月,草木茂盛秀美,万物生机勃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该天黑即睡觉,天亮即起床;不要怕白天的炎热,反而尽量多地做室外活动,接触日照,充实身体,以化肝阳,令人平和;通过运动,使自己融入自然,以运动的阳气充实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清气上升,浊水下泻。积极运动起来,是与夏天相和谐,也是夏天保健的正确方法。如果缺乏运动,夏天未接受充足的阳气,身体会因缺少热量的储存而怕冷,到了秋天,体内阳气匮乏,收成不足,到冬天时会得重病。

进入盛暑后,要谨防暑邪。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在这样高温的天气里,很容易发生中暑。大暑季节,应做好预防措施,注意防暑保护。

出行时要备好防晒用具,在烈日下劳动要戴帽子和准备清凉饮料(荷叶水、绿豆汤、薄荷茶等),还要自备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并要注意劳逸结合。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夏季的饮食,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多吃各种瓜类,如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多吃凉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等。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绿豆汤、西瓜汁、菊花茶等都是解暑最佳饮品。

夏季被人们称为“苦夏”(“疰夏”)。即便身强体壮的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我们在夏天要保持神清气和,避免懈怠厌倦、恼怒忧郁之类的情绪,做到“心静自然凉”。

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凉过久。

一般来说,当气温高于25℃时,人们感到舒适的湿度为30%。在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湿气太重,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此时,容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所以在养生上应注意外调内养。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