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转化,寒暖交替,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人与天地相应,养生务必使自己融入大自然中,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因时制宜,自能保养正气求长寿。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天合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会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外部环境。一年中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形成的,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养生需要适四时而顺寒暑,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把握规律,才能获得健康的体质。
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共同存在。人为万物之灵,没有人的自然界,是没有生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自然界;离开自然界,当然也谈不上人的存在。
人是宇宙的缩影,所以说人身虽小,暗合天地。人生存于自然界,应该认识自然,掌握生成之理;顺应自然,应天行事;适应自然,求得生存;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爱护自然,勿伐勿犯。
讲养生,就要弄明白养生的真谛。一个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就必须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主张养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即人生的规律应尽量顺应大自然。符合自然规律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人相应的思想用于养生,便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华佗、欧阳修)。“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王充)。《黄帝内经》中充满了天人相应的思想。陈立夫也说:“道法自然,以此养生则寿”。许多长寿老人总结自己一生的养生经验,都认为“顺乎自然即养生”。
人的一生,要经历儿童时期、青少年、中老年几个阶段,顺应自然,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方式越早越好,中老年时期就尤为必要了。
中医学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的“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与天地相应。头以应天,足以应地,天圆地方,故人头圆足方。天有日月,人应之有两目;天有四时,人应之有四肢;天有冬夏,人应之有寒热;天有风雨,人应之有喜怒;天有昼夜,人应之有起卧;地有高山,人应之有后膝;地有深谷,人应之有腋胭;地有林木,人应之有募筋;地有草莹,人应之有毫毛;地有九州,人应之有九窍。天有四时,地有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由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以利养生。
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核心,就是生活有规律,自身生物钟的运作一正点准时,与自然合拍、和谐,也就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倘若能把四季养生坚持做好,也就是做到了“天人合一”的顺应自然养生,也就会延年益寿。
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四季养生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遵循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人的养生也必须顺应时节,符合四季二十四节气更替变化的规律。
顺应四时变化
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变化,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地球上的生物大都延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人体的脏腑气血也随四季相应发生着变化,人的养生活动也应当顺应四时变化。
自然界春夏为阳气所主,秋冬为阴气所主,人的养生活动,在春夏应当注重养阳,在秋冬注重养阴。那么,怎样才能顺应四时之变而保健延年呢?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风和日暖,百花争艳,人应春而生,夜卧早起,散步于郊,或做舞剑,或做气功,宽舒气机,缓运四肢,做深呼吸,吐故纳新,量力而行,适当活动,开通毛窍,流通气血。当此之时,眼观旭日东升,耳听莺歌燕语,大地一片生机,自觉心旷神怡,浑身自会充满活力。
盛夏天热,万物繁芜,枝繁叶茂,生气勃勃,人应夏而生,无厌于日,步于田园,观万物之生机,练人身之活力。所以《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到了深秋霜降,阳气渐下,阴气上升,气主肃杀,万物凋零,早出外游,古道西风,衰草枯杨,令人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此时燥气当令,易伤肺气。人体五脏中,肺居其上,名为“华盖”,司呼吸而主气,宜清肃而恶燥,更怕生冷,医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一有外邪,首当其冲,所以肺又有“娇脏”之称。老年人一般肺脏先衰,保养肺脏,至关重要。宜应秋而生,适当收敛活动,一般不宜早出、长跑。若遇天气晴和,即可日出郊游,甚或登高望远,观赏秋色红叶,欢度重阳佳节,当另有一番情趣。
严冬一到,天寒地冻,万物闭藏,进行修复,人宜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