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份数据来看,所有金融家族的财产之和不过3亿6000多万,比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产少2亿多。正是在巨额资产的支撑下,罗氏家族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使其他任何企业都无法望其项背。
《奥格斯堡总汇时报》(Augsburger Allgemeine Zeitung)曾评论说:“每个人都不禁会问,在纷乱的政治变革中,罗氏家族如何能稳步发展,始终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作者接着解释说,“这个家族不倾向于任何一个党派,他们始终与政府为友,遵守法律和秩序。这种策略使他在各个政权统治下都能保持相对的优势地位。从德卡兹(Decazes)、维莱尔(Villele),到马蒂尼纳克、波利尼纳克(Polignac),再到路易·菲力浦,罗斯柴尔德家族始终能够左右逢源。”
如果想到1812年的法国是怎样一个混乱的局面,想到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拿破仑统治之下经历的那些坎坷,我们一定会感到奇怪:詹姆斯·罗斯柴尔德为何会决定要在巴黎建立一个银行分支呢?
不得不承认,面对当时极为不利的环境,他这么做,的确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也许,通过对国王的服务,他已经为自己在法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没有谁比好战的拿破仑更需要经济支持了;而且可以肯定,只要有这种机会,詹姆斯就绝不会放过的。
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不过,回想一下,英国政府曾委托内森·罗斯柴尔德将一些军事物资运给远在西班牙作战的英军。那次运输路线途经法国。如果当时在巴黎的詹姆斯没有设法取得法国政府的通融,也许就无法保证那些物资在途经法国时能万无一失了。众所周知,“钱能通神”,在这件事中,钱也没有使他的主人失望。
在巴黎的分支银行是于1812年创建的,可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时间了。1815年,拿破仑退位;很快,大笔的生意就让詹姆斯有点应接不暇了。由于自身的影响力和黑塞选侯的热心举荐,詹姆斯被授权经办联军向法国索要的数十亿战争赔款。就这样,几十亿资金从他的手中流过;我们可以肯定,这笔生意一定让他赚了不少。
后来的一些年里,他没再参与像这样大宗的金融交易活动了,甚至一直到1823年之前,他的名字都不太引人注意了。不过,到了这一年,他又干了件大事:以89.55法郎的单价收购了当年法国政府的全部国债。对此,《绅士杂志》(Gentleman’s Magazine)在总结该年大事记时,提到说,这笔业务一成交,国债价格立即就上扬到90.25法郎;并认为这一现象显示了罗氏企业享有出色的社会信誉和影响力。
1824年,时任法国首相的维莱尔侯爵开始推行一些卓有成效的财政措施,其中包括将所有利率为5%的国债转换成利率为3%的国债;愿意兑换的债券持有人可以持旧债券来换取新债券;兑换比率是,每75法郎的旧债券可以换取100法郎的新债券。当时,法国的国债总额接近30.7亿;据估计,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持有人愿意进行兑换。因此,最后面对吵嚷不息的讨债声,政府必须拿出1亿多现金去赎回部分债券。
为了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政府四处借债,求遍了英国、丹麦和法国的所有大银行家。最后答应给予援助的有:分别在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巴林公司、著名银行家J·拉斐特和内森·M·罗斯柴尔德。这三家公司派出代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由亚历山大·巴林(Alexander Baring)主持,成员有詹姆斯男爵和杰魁斯·拉斐特(Jacques Laffitte)。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与首相维莱尔进行谈判,制定提供贷款的条件。他们的计划是:要以80法郎的价格出售利息为3%的新债券。价格定在这个水平的话,购买者可以获得3.75%的利润。如果政府以80法郎售价的债券来抵偿贷款的话,那么旧债券在兑换之前,价值相应地会达到106.66法郎。
按照这种算法,这几家企业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了。巴黎需要对付的金额预计是10亿。投机商认为承包者(这几家企业)绝不会以低于80的价格发行“3%债券”,于是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大胆地买入。同时,“5%债券”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6.66-110;卖价已经不能再高了。
维莱尔想把这项措施写进政策条文,长期地推行下去,不过必须经过两院的审议批准。下议院经过激烈讨论后,以68票的多数压倒少数,通过了首相的提议。然而在上议院,该提议却遭到强烈反对;实际上,这一局面是德·查德布兰德子爵(Viscount de Chateaubriand)在暗中操纵的结果,因为他对维莱尔积怨已久,想让对方吃点苦头。于是,提议被否决了。这项否决所造成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消息一出来,当天“5%债券”的价格就一路下挫,从前一天的106直线下降到98;证券市场上一片欢腾,民众弹冠相庆。德·查德布兰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