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
少年诵毕,金衫大哥立即抚掌微笑道:“小弟不愧是连中解元与会元,即将殿试夺魁,成为本朝开国以来第二位连中三元的超级天才!”
大乾帝国自太祖建国以来,因感念黄老教的功勋,加之战乱年年,民心思定,百废待兴,太祖极力推崇黄老教的“无为”之道,后经高祖、太宗三代传承经营,传至高宗手上时,已经民富国强,一跃成为当世第一大帝国。
高宗武皇帝继位之后,无为之道已经不再适合高宗开疆拓土的国策,所以,从高宗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摒弃先乾时期举孝廉的用人方法,首开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故称科举。
科举考试分三级。第一级称院试,考者称为童生,考试范围为郡县。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二级考试,这种人统称为秀才。依大乾律例,秀才可免其个人所有徭役,具有见官不拜的权利。仅仅这两项特权已经让世人趋之若鹜。
第二级称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定于当年八月进行。考试范围是州。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各州举人中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即为三元中的第一元。
乡试后第二年的二月,各州举人都会齐聚玉京,迎接人生真正的考验——会试。会试仅取前二百名,称为贡生。而会试的第一名就被称为会元,三元中的第二元。
会试之后就是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出题,考生回答。皇帝和众大臣依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仅有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叫赐进士;三甲若干,叫同进士。
显而易见,状元就是三元中的最后一元。
科举一开,天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儒家经典,不仅仅为了获得官位,更是追求个人荣誉的一种途径,特别是现如今处于末法时代,习武修真对于身体天赋要求过高,一般人见效缓慢,成效有限。
科举则不同,科举出题就围绕着儒家六经,相对来说,入门门槛很低。所以,儒虽不开宗立派,却隐为天下第一大教。
对于读书人来说,每人都有个状元情结,十年寒窗,都是冲着这个状元去的。
虽说状元难求,但每三年还是会出一个,所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就是那传说中的“连中三元”,即兼具解元、会元及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已经不仅仅是学问要好了,还需要冥冥之中的神灵保佑,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这种时候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自大乾开科举以来,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一人,至今被考生当神一样膜拜,那就是高宗年间的秦睿,也是目前位居大乾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秦德的祖上,大乾第一家族——秦家的创始人。
而此刻被金衫大哥交口称赞的七弟,正是当朝丞相秦德的孙子——秦仁,此次殿试状元的最热门人选,目前在玉京城的名望丝毫不下于他那位居百官之首的祖父。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秦仁出身不凡,这聚在一起的六人自然也都不是一般人。
烧水的青衣小子姓熊,名文成,虽是布衣,却是来自人才辈出的益州蜀郡,位列蜀郡众才子之首,此次会试勇夺第三名。也是坊间热议的状元备选。
白衣书生则自称田不齐,据说来自古老而又神秘的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之学皆有涉猎,且造诣不浅。乃是此次会试第二名,状元热门人选。
素衣少年杨毅,出身不详,精通琴棋书画,尤攻丹青,出道两年,就已享誉大江南北,人称“小画圣”。
至于东首的俩锦衣少年则是表兄弟,兄乃当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陈群的长孙陈元,弟则是当朝九卿之首的太常卿张庭之的仲孙张聪。两人不仅家族显赫,本身也是学识不浅,六岁即被当今圣上钦点为三皇子的伴读
身份最尊贵的还属众人口中的大哥——刘潜,正是当今圣上的第三子,自小醉心百家之学,虽然其娘舅乃是当朝太尉,掌管全国兵马,怎奈此子对军事政治丝毫不感兴趣,一心只结交舞文弄墨之人。杨毅就是由其引荐入宫,成为宫廷御用画师。
也许正是因为此子从不涉猎朝中事物,深得当今圣上喜欢,破例将其封为胶东王,封地为青州境内的胶东国。
要知道,大乾帝国自从太宗年间发生“七王之乱”之后,二百多年间,再未外封过一位亲王,所有亲王都只能居住在玉京城内,外面没有分封国。之前分封的诸多王国也因为“推恩令”的实施,大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到目前为此,加上刘潜的胶东国,大乾帝国内仅剩九国,其余八国皆是太祖余脉,传承至今,早已人丁稀薄,勉强维持。
由此可见,此子确是圣眷正隆,不仅如此,皇帝还将城郊的紫竹林单独划出来赏给刘潜,并命御用名匠改造林中亭子,专给刘潜用来与各文人墨客谈古论今之用。
署名“七贤亭”,乃有喻比天上北斗七政拱卫帝星之意。刘潜也是深知父皇心意,每次召集最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