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登山岩,遍尝药草,捣炼药石,隐洞独修,从事医药的研究,后人尊之为药王。之后,孙思邈又久居洞穴并以此洞穴为人治病、养神、练体,研究医药文献,探求长寿之道,著书立说。于是,有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等著作。这些著作总结出自汉朝到唐朝的医学成就。到了北魏,由于梁武帝及其家人患“斑烂皮肤病”,长期不愈。为了能早点治愈皮肤病,于是他下令凿石为洞,居穴治疗。
之后,在洞穴中来治疗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在奇穴异洞里养生的也蔚然成风,凿石造洞达2000多个。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在这个时候落成的。如果没有天然的洞穴,古人则采用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颜色悦泽,气力自若,精神盈足,智慧通彻”。迄至清代,洞穴养生治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洞穴养生法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环境好的洞窟,更易促进疾病的康复。
据《本草纲目·木部》引葛洪《抱朴子》中记载:“上党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弃之。医置山穴中,配以松脂等药物治疗。赵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都悦,肌肤玉泽”。据《戒庵老人漫记·游月岩记》中记载:“岩形如园廪,中可容斛,东西两门通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之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之下弦。徒倚四顾,奇石森列,满壁而是,眉睫之间,变幻纷沓。当此之时,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一日游此处,以故目若为之明,耳若为之聪,心若为之爽”。这里描述了洞穴疗法对人的精神、心理的良好影响。
至现阶段,洞穴养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应用。实践证明,洞穴疗法对多种伤情疾病,具有治疗康复和养生防病的作用。洞穴疗法之所以有治疗作用,主要是环境良好,使人精神宁静、情绪安定、心情愉悦,对精神损伤患者尤为适宜。洞中多为恒温,冬暖夏凉,寒暑变化较小,有利于正气虚衰,适应能力差的患者康复;而且洞中尘埃和微生物少,空气清鲜,对隔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环境。
古人是如何进行“低温”养生的
古人在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低温的状态下如何养生。
所谓低温养生,就是让人体处在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以达到降低细胞代谢速度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就是说高处气温低,所以住在那里的人寿命长;而低处气温偏高,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寿命偏短。
前面介绍到的那些住在山洞里修行的老道人,寿命都很长,原因之一也在于山洞里温度低。也许你会发现,爬行动物如龟、蛇等的寿命都很长,而鸡的寿命就很短,因为鸡体温高,蛇的温度低。据研究证实,当人的体温降低3℃时,人的代谢率可降低一半,机体的耗氧量仅为正常的50%。从一定意义上讲,冬季气温低,能使人的体温下降,体温低则细胞分裂慢,代谢也慢,所以衰老来得晚,寿命也自然会长。
北方偏冷、气温低,冬天尤低,所以人的寿命偏长;而南方气热,一年四季温度偏高,尤其夏天温度更高,人的寿命也偏短。寒冷能使人的体温降低,体温低则细胞分裂慢,代谢也慢,可以节能,所以衰老来得晚,寿命自然长。相反,高温能使人体温升高,细胞分裂快,代谢快,所以衰老也来得快,寿命也随之偏短。
按中医理论,阴虚的人最需要低温养生。因为阴虚的人怕热,常常表现为手心、足心、心口发热,低温养生可以使人体体温降低,阴经得以涵养,所以低温有助于养阴。冬天的夜晚阴气重、温度低,这种偏低温状态最有利于大脑工作。女性一生都离不开阴的养护,中医所说的“阴”包括女性体内的所有液体物质,如唾液、血液、消化液、眼泪、阴道分泌物。这些“阴”的充足与否,决定着个体是否健康,尤其是20-40岁之间的女性,如果“阴”保养不当,那么一生都会身体不舒服。当然,低温养生是一种养生的原则,实行时要循序渐进,而对于阳虚不耐寒体质的人,也不能过分勉强。
古人的低温养生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总结起来,运用时要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
1.适当食用养阴食品
养阴食品包括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等等。
2.少穿一件衣服
少穿一件衣,能降低你的体温。此外,居室中温度应不超过24℃。冷水浴与冬泳也有助于低温养生,冷水浴可以使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从热到冷、再从冷到热的过程,由于冷水浴使血管迅速收缩、扩张,其伸缩运动像做体操,故有“血管体操”的说法。
3.少食一口饭
研究表明,少吃可使动物体温下降,使其死亡速度降低1\/3以上。所以,每顿少吃一口可以使自己更健康长寿。细胞对食物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