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食栗养生趣话
栗子又称栗果、大栗和板栗等,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被冠有“干果之王”、“山中药”、“树上饭”的美名。栗子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壳斗多刺,包有两三个可食的坚果。
在中医上,栗子性温,味甘平;入脾、胃、肾经,可滋阴补肾,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主治反胃不食、泄泻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筋伤骨折瘀肿、疼痛、瘰疬肿毒等病症。
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帮助脂肪代谢。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的供应,强筋健骨,延缓衰老,并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如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就有疗效,因此栗子也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我国是栗子的重要产地之一,早在古时人们对栗子就情有独钟,很多古代名人就常常食栗养生,因此也留下了许多轶闻逸事。
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颇深。一次,苏东坡亲自炒好板栗用以招待佛印和尚,那炒过的板栗露出了黄酥酥的栗仁,惹得佛印和尚早想一尝为快。苏东坡却提出两人要对对子,赢家才能吃板栗,便脱口吟出一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此上联借板栗为题,含有板栗破了缝,黄酥酥的栗仁现出来的意思。佛印和尚不慌不忙,应声续了下联:“藕断鹭鸶(露丝)飞。”意为莲藕断了露出了飞丝,而且下联“鹭鸶”可与上联“凤凰”相匹配。话音一落,两人相视一笑,尽兴地品起板栗来。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授他一秘方,即每天早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苏辙食后果然灵验,不禁赋诗曰:“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现代人都很爱吃糖炒栗子,其实这种吃法很早就有,也一直很受欢迎。活了85岁的南宋诗人陆游就对板栗很有感情,他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的由来作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吃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则很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
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
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
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粥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能补肾气、益腰脚的功效。
其实,诗人吴宽的这种吃法和现在的“栗子糊”做法差不多,用栗子500克,白糖适量。将栗子去皮壳,晾干磨粉。吃时取适量栗子粉加清水煮熟为糊,调入白糖即可。这种栗子糊具有健脾胃,厚肠道的功效,对于小儿腹泻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清代的乾隆皇帝就很爱吃糖炒栗子,有一次他吃过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其文曰:
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
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
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
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其诗虽不知名,但用来形容糖炒栗子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喝粥也养生
粥在古书中多称之为“糜”。《说文》中说:“皇帝初叫做糜。”《礼记·月令》亦云:“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粥原料丰富,凡六谷皆可为粥。足见粥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广泛性的传统美食。
“粥能益人,老人尤宜”。《老老恒言》中记载:“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记顿,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活了85岁的陆游更赋诗赞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日前。
我得‘宛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由此可知粥是养生益寿的美食,尤其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老年人,多数开始牙齿松动或脱落,肾衰胃虚,消化液减少;饮食上力求松软,以食粥为好。关于食粥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省粮、纪念、养生。
先说省粮,过去由于天时不利或兵荒马乱,穷困食粥,荒年吃粥,农闲喝粥;食粥是为了省粮度日。明代诗人张方贤有诗调侃: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长。
原来,粥自古以来就是穷人家的恩物,很多穷人在贫困中以喝粥度日。“腊八粥”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说,“腊八粥”产生于南北朝时。有一农夫时值年关腊八这天又冷又饿,便搜尽家中所有杂粮剩底儿五六样,加水煮了一锅粥。因柴微火慢,水多粮少,故熬多时方好。谁知竟五味调和,喷香扑鼻,粘稠软烂,喝到肚里脾顺胃和,感觉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