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病或保健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来,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有千人。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也包含了不少的养生思想,尤其注重祛寒养生,该书认为寒气是很多病症的根子,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因此只要能祛除了寒气,就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这种养生理论对后世养生学的影响是很大的,《伤寒杂病论》所说的“寒气”是一种“阴邪”治病因素,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而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之源,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就会造成温煦的“柴草”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温煦不够,就不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因而怕风怕冷,风一吹就打喷嚏,打寒战。动力不足,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表现出低血压、消化不良等病症。总之,所有伴有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症状的疾病,都可能是寒气引起的。
《伤寒杂病论》认为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而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寒气还会造成人体内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
此外,寒气会和湿邪结合起来,形成寒湿。许多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就是如此,肌肉关节疼痛不适,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关节又肿又痛。这就既要除湿,又要驱寒。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而寒气久郁在里,也可能化热。有些疾病,表面上是上火,比如口腔溃疡、痤疮,内里却是冰凉怕冷,喜欢暖和。许多医生被假象迷惑,用清热泻火的方法,使疾病越治越重。
不仅如此,许多疾病,什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寒气和其他病因里应外合。也有些病症,虽然寒气藏得比较深,但通过刮痧、灸法、熏蒸、拔罐,结合食疗、运动,也能得到根治,但要命的是,寒气会和其他病因结合起来,便能使疾病深痼难疗。
如果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再感受寒气,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因此,要想健康,最聪明的办法当然是不要生病。而要想不生病,就要弄清寒气最容易从哪里入侵,什么情况会招致寒气伤身,并杜绝它的诱发因素,这是养生保健的“至道”,而这正是《伤寒杂病论》要告诉我们的。
《周易参同契》中的养生理论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魏伯阳关于炼丹理论的著作。公元2世纪成书,是现存中国炼丹史方面最古老的著作。该书借易学、黄老道描述金丹的理论,其内容融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于一体,以阐明易理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华美的文笔、众多的譬喻,描写炼丹的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和中国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最早的易理养生著作,其中有关丹道养生的理论更是中华养生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
魏伯阳本名翔,一说名笃,字伯阳,号云牙子,一说号云霞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祖籍郐国(西周侯周,今河南郑州市南密县)。他出身高门望族,才识渊博,但他却不愿为官,专心要修仙得道,他到处寻师访友。据说后来终遇高人阴长生指授金丹大道,才修炼成仙,又因他著有《周易参同契》,因此也被后人奉为“丹经之祖”。
在养生哲学上,《周易参同契》认为人要学习天地自然的变化之道,还说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阴阳的交媾、精气舒发的结果。人欲求得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的变化,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