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台湾富商王永庆是从卖米起家的。王永庆16岁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当地有30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只有200多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生意很差。王永庆便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结果效果也不好。怎么办呢?王永庆很苦恼,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王永庆决定提高质量,从每粒米着手。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米里杂物多,王永庆以这个为切入点,带着两个弟弟把米里的杂物捡干净了再卖给顾客。慢慢的,大家觉得王永庆的米好,来光顾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年长的、上班的人没有时间或不方便买米,王永庆便为他们提供送米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这一批顾客便成了他的忠实顾客。王永庆送米上门时,总是帮顾客把米缸里的剩米先掏出来,然后把新米放进去,再把掏出来的米放在上面。这样不会把剩米放坏。他还留心观察这家人有几口人,米缸的容量是多大,一缸米大概要吃多长时间,然后不等顾客上门,到时他便把米送上门。在做卖米生意的过程中,王永庆发现有的人还没到发工资的日子便没钱买米,他就把米先送上门,等到人家发工资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他再去收钱。没多久,他的卖米生意便越做越大,成为他日后晋升为富翁的基础。
从许多富翁的发家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事业往往都是从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的6别人看不上的小生意,他们人手了,并持续经营,为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最后在这个行业成为领先人物,为自己赚得巨大的利润。
现实生活中那些常常抱怨财富总是不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人,应该反省下自己对待小生意的态度。眼高手低的想法是白手起家的大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蹴而就地拥有财富,更多的人则是在细水长流中收获一点一滴。
日本尼西公司原是一个仅有三十多人的生产雨衣的公司,因产品滞销,公司陷入破产的边缘。有一次,公司董事长多川博偶尔看到一份人口普查资料,得知日本每年出生婴儿250万。他想,每个婴儿一年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要500万条,生意虽小,需求量却很大,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他果断决策转产尿布。
结果,几年工夫,该公司生产的尿布就占领了日本市场,并占世界销售总量的30%。多川博由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尿布大王”。
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生意不怕小,只怕抓不住需求和做不出自己的特色来,瞄准人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小事,大事业就是无数次小交易的总和。
小生意的种类包罗万象,创业可以人手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最普遍的是小超市、果菜店、餐饮业等,涉及项目包括生意买卖、商用出租、产品供求、投资机会、寻找合作伙伴等多种形式。基本上,只要是生活中需要的,人们需求的,生意也就自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挖掘小生意的关键。
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要明白,白领有白领的风光,小商人有小商人的实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想白手起家,不妨放下身价,用心在小生意中谋求自己的大发展。
创新思维创造财富
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的人,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白手起家的最大可能。
普通人总是认为,自己与富人最大的差别是资本、金钱、背景或机遇;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对于白手起家的富翁来说,我们与他们的差距首先是头脑,然后才是钱袋和其他的东西。
记得小时候我们就常说,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思想的人,精神是愉悦的。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眼里,思想不仅是精神财富,还是可以物化为有形的财富。他们正是运用了创新思维,才使自己迅速发家的。
华莱士是《读者文摘》的创始人,他的发家,具有鲜明的创意致富的色彩。
20世纪2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本文摘类的杂志。有一天,华莱士突发奇想:“人们每天都在为看什么样的文章而发愁,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判断哪些文章是好文章,哪些文章是不好的文章,那么如果我把文章选好再给他们看,他们一定会接受的。”说干就干,华莱士找出堆积在书房里的旧杂志,把这些杂志上最经典的文章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做成了一本与众不同的杂志样本。
华莱士为自己的创举感到骄傲,于是他把样本取名为《读者文摘》,寄给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寄给出版商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这个样本以达到出版商雇用他当编辑的目的;二是想要出版商投资创办这本杂志。
一周后,出版商打电话给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谁会看这样的杂志,就好像没有人会吃别人嚼过的面包一样。”华莱士被拒绝了。
但华莱士坚持他的创新,并没有放弃。在进退两难时,他的未婚妻莱拉鼓励和帮助了他。莱拉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杂志,可以为忙碌的人们节约很多时间。于是,他们在婚礼前,从邮局寄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