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病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概率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患者,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应应用胰岛素。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与免疫有关。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为三个类型: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可在分娩后自愈。
3.糖尿病是怎么得的呢
周太太29岁那年被查出患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身为母亲,她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刚满两周岁的女儿。从得知病情后,周太太便在治疗自己的同时注意女儿的一切“动态”,为她安排合理的饮食和培养她规律的生活习惯。但是天不遂人愿,周太太的小女儿还是得了遗传性糖尿病。这个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很恐慌,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家中有糖尿病患者,孩子就一定会患病吗?家中没有糖尿病患者,孩子是不是一定会幸免于难呢?很多家长都带着这个疑惑咨询了医生……
糖尿病除了遗传还有别的发病原因吗
有,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患者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亲或母亲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为10%~1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姐妹患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姐妹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2.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不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3.自身免疫
部分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证实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道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可达到“痊愈”。
4.继发性糖尿病
如胰腺的严重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噻、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影响糖尿病患病概率的日常习惯
日常许多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概率。读者们要根据自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