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两年一度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总会竞选活动拉开了帷幕。2月1日,朱成在哈佛研究生院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宣布参选。这一举动立即在哈佛大学引起了轰动。因为哈佛建校370年来,能够成为学生总会主席的外籍学生只有三位,而亚洲学生则从未参加过主席的竞选。
朱成198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2001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以全额助学金录取,成为当年该院在中国录取的唯一一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一年后,即在2002年6月哈佛大学351名毕业生中,她是最年轻的教育硕士,也是少有的各科成绩均获A的学生。2002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再次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额助学金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她以高票当选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但是2006年的这一次,朱成要竞选的不是哈佛单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而是所有哈佛研究生院的学生会主席。虽然哈佛的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位置不高,却有着哈佛“总统”之称。
在47名参加竞选的人中,最有威胁的对手是三名美国博士生:哈恩、吉米克和隆德里桑斯。前两位分别是哲学研究生院、自然和生物研究生院的学生会主席,第三位则是基础科学研究生院的高才生。
刚开始参加竞选,朱成就领略到类似于美国总统竞选时的尔虞我诈。2月20日,《哈佛周末评论报》发表文章认为,美国人并不排外,但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可,使得一个外国学生要取得这场竞选的胜利,几乎不可能。
朱成正在深思文章的用意时,几位中国留学生来找她。他们对文章的用意表示愤慨,决定帮助朱成竞选,让外国学生领教一下中国人的厉害。
朱成为留学生朋友的热情所感动,她郑重地说出了自己的竞选思路。她认为,如果在哈佛举办一个中国文化周,把中国文化的巨大感染力融入到竞选活动中,一定会事半功倍。
大家一致同意朱成的想法,可是,资金从何而来?朱成说:“我竞选,我出资。”原来,朱成在读研究生阶段,拿的都是最高助学金,而且她还是有着丰厚薪水的文理学院教师。朱成一向省吃俭用,当时已经有近30万美元的存款了。
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个个才艺出众,朱成很快就网罗了中国书画、乐器、京剧、民歌、民间工艺等各方面的高手。她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布景,租赁了场地,从3月1日起,准备举办一个轰轰烈烈的中国文化周。
很快,一个由14人组成的歌舞团,开始在哈佛大学11个研究生院进行巡回演出。精美的舞台布景,穆桂英和花木兰英姿飒爽的造型……他们的演出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在当地华侨的全力支持下,中国文化周还进行了杂技、太极拳、气功等专场表演。
一周下来,中国文化感动了哈佛。一个美国学生在哈佛《科学与时讯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次中国文化周所展现的灿烂的中国文明,给‘中国学生总是得A’的现象作出了最好的诠释。通过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看到中国学生不仅会读书,而且也同样具有超强的领导才能。”
水涨船高。随着这波强劲的“中国热”,朱成的名字一下子成为哈佛的热点。一个事先并不被看好的中国女孩,真正向哈佛“总统”的宝座发起了冲击。
面对中国文化热,竞选对手们纷纷研究对策。3月20日,哈恩在哈佛电视台上宣布举办“哈恩披头士乐队系列演出”。吉米克也不甘落后,随后举办了“吉米克竞赛运动会”。
经过这一番较量,朱成和哈恩,吉米克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隆德里桑斯按兵不动,他的支持率略低,但谁都相信隆德里桑斯会出奇招。
进入4月份,竞争越来越激烈。4月21日,研究生院学生总会竞选委员会在哈佛电视台第三频道举行了四位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轮到朱成了,她用地道的美国英语讲道:“在我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让我健康成长,成为对世界有影响的人。有一次,我生病一连发烧三天三夜,妈妈就抱了我三天三夜。我后来问妈妈,为什么非得抱着我呢?妈妈哭着说,她害怕失去我。中国文化提倡孝敬父母,其实是提倡一种回报。此时中国已是凌晨,但妈妈没有睡,因为,我在这里讲的每一句话,都正在由我的一个同学用手机同声传译给妈妈!我要说:我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最大个人动机是让我的妈妈高兴。”
无疑,朱成的演讲在广大哈佛学生心中掀起了阵阵柔情,尤其是不远万里前来哈佛求学的外国学生,更是产生共鸣。辩论会刚结束,哈佛大学学生会网站就出现了几篇置顶文章,高度赞扬了朱成的表现,无数跟帖对朱成褒扬有加。
5月初,调查表明,哈恩和吉米克的支持率分列第一、第二,而朱成的支持率紧随其后名列第三,落在第四的是隆德里桑斯。在47名选手中只剩下朱成等四位竞选者,舆论普遍认为隆德里桑斯将退出竞选。没想到,他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