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就是这批被迫害和被迫流亡的清教徒,搭上了著名的“五月花”号,经过颠沛流离在1620年来到新大陆。这批清教徒上岸后,面对这块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其建设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不到数月,他们就因为恶劣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减员近三分之一,而那些生存下来的追求自由崇尚奋斗喜欢冒险的人则变得更加务实。他们中有一个叫“哈佛”的传教士,在登陆不久就开始操心和忧虑一件事,他忧虑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担心这里谋生太艰难,以至于子孙后代很有可能在开辟荒野中遗忘了他们初来时的精神和文化,这样的话,他们逃亡建立新世界的目的就毫无意义了,可能会又建立一个和旧世界无异的国度。于是,他建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大家从现在起,就应该节衣缩食办一所大学,让后代受到必要的教育。
这个叫做“哈佛”的人捐出了他的藏书、财产,建立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就是今天的哈佛大学。这些清教徒们怀着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美国创业,将在美国自由而平等地开拓疆土、扩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以追求财富、贡献社会为信仰,为美国留下了利于千秋万代的产业和基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典范和原动力。
而约翰·哈佛作为当时从英国来到美国渴望开拓这一片土地的清教徒之一,把“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句话作为哈佛建校的训言,表明了那一代人求实崇真的精神和追求。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10月28日,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哈佛最初的校名不叫哈佛,叫“剑桥”。1638年,作为哈佛创建者之一的约翰·哈佛先生因患肺病而逝世于查理斯镇。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图书(约400本)捐赠给这所新成立的学院。这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占到了当时学校全部资本的四分之三以上,而哈佛所赠的780英镑捐款,在当时为校方增加了不少的“硬件”和“软件”。为表示感谢,马萨诸塞州议会一致决议,将这所尚无正式名称的学校命名为“哈佛大学”。
著名的“三个谎言”的轶闻就这样产生了。
第一,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最早建造此校的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70个建校委员。
第二,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并非“1638年”。
第三,哈佛校门前的雕像原型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人们按照想象,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做模特儿。
尽管如此,谎言却丝毫没有减损哈佛雕像的魅力,它依然是哈佛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求实崇真。三个不实之词,也一点儿都没有让人看轻哈佛的校训:“与真理为友”。因为虽然时间、人物、名称搞错了,但是这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从哈佛大学创建者们创建这所大学开始就从来没有得到丝毫削弱。
多年以来,在美国的学术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至今仍然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而这一标准的源头,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学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法则。作为哈佛创办者,清教徒们的思想折射和衍生出一种求真崇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小册子阐明了哈佛大学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这句话,也能形象地体现出美国之初清教徒对精神对文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对“三个谎言”的典故一笑而过,挥之不去的感受却是肉体的速朽与精神的永恒!约翰·哈佛只活了短短的31年,后人连他长什么样也无从想象,但他所代表的哈佛大学创建者们的思想却因为这一高尚的选择而获得了永生。经过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对于优良传统的秉承和不断努力进取,哈佛由追求真理这样一个最初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一种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培养哈佛精英的重要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
哈佛人对于哈佛的影响容易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不错,人的肉体容易速朽,但是人的精神、思想却能得到永恒。
三本书的三种解释和一个启示
一所大学之所以三百年来成为美国的精神领袖,成为世界的科学源地而不衰,就是因为它以办学的终极目标作为自身的最高信仰,坚持着自身的独立人格。而这也应成为我们求学和做人的榜样。
哈佛校旗以哈佛红为底色,中央印有盾形的黄色校徽,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其中两本书朝上翻开,一本书朝下扣着,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刻的是“TAS”,这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这是简化了的哈佛校训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