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脑的思考和过滤最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系统认识,这就是哈佛人的学习模式。
在一个讲述哈佛学生学习的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男主角为了能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展现自己,以赢得老师的赏识,在课堂外下足了工夫——他不仅看了必要的教材,知道了大多数学者对于本节课堂上即将要讨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而且在短时间内他还把该教授写过的论文全都看了一遍。可以说,教授对某个问题持怎样的观点他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上课之前他信心百倍。但是当教授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只是一味地说,某个权威持什么观点,另一个权威怎么说,最后教授很严厉地问,你的观点在哪里?男主角目瞪口呆,因为他只顾着学习吸收学术权威们的知识,却忘记了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你的观点在哪里?这样的拷问告诫我们,我们一定要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否则只能在一大堆统一的或者相互矛盾的或者各执一词的观点中迷失。这样学习不到真知。
说出自己的观点,不管你的观点有多么可笑或肤浅,不管它是否触动了某个权威,只要是你自以为合理的在哈佛都会受到鼓励和赏识。
独立思考还意味着你必须正直,要严格地把你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分开,不能剽窃。
2008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行政学院(肯尼迪学院)的新生欢迎会上,主持人警告说:“每年有三四名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这是因为剽窃。我们不允许这样的‘失误’。”该大学行政学院学生贾森·任称:“欢迎仪式内容的一半以上是有关剽窃的警告。”哈佛大学在校生每个学期都得在“如果剽窃,甘受任何处罚”和“学问正直备忘录”上签名。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的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从大学被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为避免无意剽窃,哈佛大学会事先给学生发一本《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告诉学生应如何正确地使用参考文献的工具书,而且还举例说明怎样杜绝剽窃陋习而保持诚信。这本书几乎是哈佛学生在哈佛求学期间唯一一本从始到终陪伴他们的书。
另外,哈佛的教授知识广博,阅人无数。假如你在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说明,教授们一眼就能看出你做人做学问的诚实度,即便教授们不能凭借慧眼全部识别,哈佛也有专人和专门的系统来帮助他们揪出混在其中的不实分子。所以在哈佛,每个人都不得不独立思考,唯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在哈佛拥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很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上课只是用眼不用脑,拿着笔抄老师的笔记,临近考试时,拿出笔记背,考后就完全忘了所学。而真正的人才是那种有自己的观点,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人。
真理,越辩越明
个人的经验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个方面,而且充满了谬误,只有在辩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真理层层呈现,最终胜出,因此真理越辩越明。
西方人注重思辨,他们认为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个人往往只能认识到真理的一个方面,而且充满了谬误。所以,人们只有在辩论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加深对真理的认识,而且在辩论中各种观点经过碰撞才能打败谬论,从而使真理层层呈现,最终胜出。因此说真理越辩越明。西方的哲学家们大都喜欢思辨,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就喜欢通过对话的方式阐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喽!”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这种启发式教育法后来被哈佛大学借鉴而形成了它的独特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同时哈佛大学还引入了课堂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独立思考的风气。曾经有位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说,他在哈佛已经三年,竟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