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92章 政策·体制·矛盾·冲突(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章 政策·体制·矛盾·冲突(1)(2 / 3)

长的几十年内,大量农民退耕还林后既无粮食,又无其它收入,其结果便只能是毁林开荒了,退耕还林的成果岂不付之东流?

干热干旱河谷由于蒸发量大大高于降水量,种的树不但成活率低、补种面积大,而且种植时还应结合建立引水工程,但这笔资金又从哪里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林业部门已经千方百计大量垫资,但长此以往谁又垫付得起?

因此,这些地区认为,不承认差异的“一刀切”政策,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更严重的是,可能让生态建设功亏一篑,重复走过去那种“造林不见林”的老路。

政策不稳定也是各地反映的普遍问题。政策上的摇摆和多变曾造成基层工作的许多困难。

四川阿坝自治州金川县1999年在退耕还林试点阶段,老百姓们——特别老年人思想不通,有人说:“解放以来政策多得很,管集体的、管个体的都有,但从来没得一个政策叫人不种粮食去种树种草,你们是不是有毛病?”还有人质问:“为啥不在荒坡上还林还草要让我们在耕地上还?”为了做通农民们的工作,乡干部一人包一个寨子,一户一户地说服。有时老百姓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干部们回答不了,老百姓们便会讥笑道:“你晓得啥?你种过多少庄稼?……”

好容易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老百姓们终于接受退耕还林的思路了,乡干部和林业干部们连忙搞规划、做设计、一户一户地丈量……谁知上级却来了新的精神,退耕面积要减少,咋样向老百姓们解释?乡干部和林业干部们真是哭笑不得……

西昌市也曾遭遇过这种尴尬。最初,省有关部门通知,退耕还林地里可以套种矮杆作物,于是他们便让农民们套种了豌豆和包谷。但豌豆和包谷出苗后新的文件来了,退耕地里绝对不准翻动表层土,只能套种草,于是又只得再次动员农民们把豌豆和包谷铲掉,弄得老百姓们怨声载道。

“石榴之乡”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县也反映,1999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初期,上级指示根据“个体承包”的精神,可以搞大户承包,他们也认为,大户承包营林的效果比农民们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更好,于是便让5000大户承包了3万亩退耕还林地。谁知6月份新的文件下来了,人平不得超过3亩,于是他们只得连夜加班重新规划、重新丈量土地,再加上退钱退粮、宣传说服……等等,搞得人仰马翻,还挨了许多骂。

2001年省上追加了退耕还林后,凉山州、会理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让林业部门落实种桑8000亩,每亩地1300~1500株。经过林业部门和老百姓们共同努力,8月中旬桑树全部栽完。谁知9月6日州林业局却又下达了新的指示:每亩地桑苗不准超过400株,林下种草。这一下,林业部门傻眼了……怎么办?是不是把种下的桑苗重新拔起?对老百姓们又怎样解释?——要知道,为了养蚕,当地老百姓们

有种植密植桑的传统,如果每亩地只种400株,老百姓们不会同意……

和陕西的宝鸡一样,嘉陵江边的另一个城市广元也反映税收政策多变的问题。国务院规定,对退耕地免征农业税,但实际上许多地方仍在向农民们征收农业税。1999年规定对退耕户的补助粮一年兑现两次,但以后不知怎地改为了一年一次,以致造成少数农民“青黄不接”,影响了退耕还林(草)工作的进行。

退耕还林缺乏工作经费是各地反映的又一个主要问题,有的地方由地方政府给予少数补助,但绝大多数地方由于财政困难,一分钱补助也没有。而退耕还林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从规划设计、建卡到户、丈量土地、签订合同、组织苗木、检查验收、资料印刷、组织会议、乃至迎接来自上级各方面的层层检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钱。据估计,每退耕还林(草)1万亩,约需工作经费10~20万元(不包括差旅费和业务费),于是林业部门只得相方设法用过去留下的一点自有资金支付,实在无法解决了,便不得不挪用天保资金,还有少数地方竟用克扣农民钱、粮的办法(每户扣粮10斤)解决工作经费。

四川阿坝州的壤塘县2000年退耕还林(草)3000亩,2001年1.7万亩,但州里只给了1万元工作经费,县林业局给每个乡1000元,全县13个乡,还差3000元,得林业局掏钱补上。以致林业局长何晓刚(藏族)十分苦恼地说:“上级能不能考虑一下多给一点工作经费?退耕还林工作多,检查又特别频繁,接待费从哪儿来?我自己是不喜欢吃喝的,也从不请领导们吃饭,但是有的领导喜欢吃,我们咋办?除了吃喝,工作上每个环节也需要钱……”

西昌市退耕还林4万亩,市政府只给林业局拨付了1万元工作经费。

凉山州德昌县退耕还林4.5万亩,上级只给了两万元工作经费。

南充市退耕还林无工作经费……

于是,在考察期间我听到了这样的议论:“退耕还林利国利民,但哪个部门‘胎’到哪个部门倒楣!”

退耕还林后对林木的管护十分重要,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