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与乐相成,得与失相成……得中有失,失中有得,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矛盾都相辅相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天人协调”,认为人类并不拥有大自然,而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损坏大自然,实际上便是在损坏自身。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说到底是用来促进天、地、人大协调的,这就是它的合理所在。
青海玉树州民宗局的专家来西、诺桑等人告诉我:
藏传佛教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主要是重视生命,视杀戮生命为罪孽。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引下,藏族人民不但认为一切野生动物,而且连树、草、花、水……都是有生命的,砍树如杀人,践踏花草也是践踏生命。各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神山,80年代初政府也曾划出一些山林归寺院管护,效果都很好。目前,全玉树州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山林由寺院管护,许多寺院还和林业部门签了合同,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
藏传佛教是强调保护环境,为后代负责的。认为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猎杀野生动物都是人类的罪孽,是对下一代不负责任。环境被污染了,许多珍稀动植物被灭绝了,一些名贵的药材永远消失了,我们的后代怎么办?难道不是对他们犯了罪?
在宗教的观念影响下,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和德钦两县80%的山脉都成了“神山”,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不能砍伐和猎取。以藏传佛教寺庙为中心,方圆10公里内只要能听见寺庙钟鼓声的地方,也都不能砍一棵树或伤害一只鸟兽。除此之外,老人还告诉孩子们,种一棵树,可以增寿五年,反之,损害一棵树,便要折寿五年。于是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所有的藏族人都要去种树。生孩子时请喇嘛取名,喇嘛会叫主人去种树;生病时请喇嘛祛病,喇嘛也会叫人去种树……藏族人民甚至很少愿意去当木匠的,因为他们认为,不但“万物有灵”而且灵魂互相转化,人会变成树,树会变成人,在砍倒的树中极可能有的是人变成的,砍了这种树木匠死后,会有人用锯子锯他的脖子……
正是这种神山崇拜和宗教意识才使中甸和德钦的许多森林保护下来,在近几十年发生的几次毁林高氵朝中幸免于难,使迪庆州如今仍然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除了宗教信仰外,藏民族还长期保持着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对这些习俗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它们和生态环境保护内在的联系。
在藏民族的传统习俗中,水一直被认为是神圣和洁净的。藏族人民不会在清澈见底的泉水里洗涤肮脏的衣物,也不会把垃圾倒进河流。他们常常选择一些黄道吉日在河边“煨桑”——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祭祀仪式,用柏树枝叶和其它带有香味的植物点燃后升起的滚滚浓烟以及“桑”堆上撒上的糌粑、谷类和净水来达神和迎神,祈求神灵“驱除污秽之气,以求清洁平安”。
除了“煨桑”,他们还常常选择黄道吉日向河里投掷一些特制的、装满五谷和各种洁净食品的祭品——藏语名之为“措袋日”,以祭祀水神。
藏族人民不但视水为神圣和洁净的,而且还禁食一切水生动物,甚至把捕杀鱼类的罪孽和伤害人命的罪孽视为同样的深重,“放生”是一种修行积德的大善事。
除此之外,草原上还流行水葬,让水和鱼来消除灵魂的躯壳。而且,在举行传统的驱鬼和驱逐其他作祟东西的仪式时,也常常把它们诅咒后从陆地、从居所甚至从心灵里驱逐到水中去。于是鱼便成了这些不祥之物的宿主。这是藏族人民不愿食鱼的另一个原因。
长期以来,藏民族使用的燃料不是能产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气的煤,而是用阴光晒干的牛、马、羊粪;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不是产生大量“尾气”的汽车,而是牛、马、驴,甚至在水上也是用牛皮船。按藏族传统习俗,吸烟由于会使空气不洁,也在被禁止之列。
藏民族的居所历来以牛毛等织成的帐篷为主,从不提倡翻草皮打围墙或挖草山盖房屋。帐篷逐水草而居,不断挪动地方。这种看来比较原始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很利于生态脆弱的草原恢复和更新。如果能利用现代科技,对帐篷的保温等各种性能进行改进,提高其舒适度和轻便度,必将受到牧民们的热烈欢迎,较建立定居点更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考察中我常常想,藏族人民为什么对大自然如此爱护而又如此敬畏?原因也许是,生活在离天最近的世界屋脊,经过上万年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话后,他们终于真正悟出了“生态链”的奥秘,只不过他们无法用现代生态科学的语言加以诠释,于是只能假以“神”的名义,大量的神山、神林、神湖……便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