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位于今湖北江汉平原),遣使邀诸侯会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乘机擒获韩信,将其黜为淮阴侯。同年正月,刘邦分封第一批同姓壬: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代王刘喜。
韩王信的封地据河南心腹地区之阳翟(今河南禹州),且信是战国时韩襄王之孙,世代以韩地为王,统治基础深厚。刘邦深以为患,即借故防备匈奴,更以太原郡为韩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六年秋,信降匈奴。七年十月,刘邦率军大破信军于铜缇(今山西沁县南),信亡走匈奴。
十年七月,刘邦为加强北部边防,遣宠臣陈稀以相国之职,统领赵、代边军。九月,陈稀因受到刘邦猜疑,举兵与韩王信、赵王利联合,自立为代王。刘邦再次亲率大军出征,累破陈稀军。刘邦立其子刘桓为代王。十二年十月,周勃定代地,斩陈稀于当城(今河北蔚县东北)。
刘邦征讨陈稀,淮阴侯韩信称病未从。十一年正月,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事泄。吕后与相国萧何诱韩信至未央宫斩杀。
同年三月,粱王彭越亦因未从刘邦出兵,被拘捕,废为庶人,发配蜀(治成都,今属四川)地。为根除遗患,吕后指使彭越之舍人,再告其谋反,杀彭越,夷灭宗族。
韩信、彭越三个月内先后被杀,使与二人同功的淮南王英布十分惶恐。英布收到刘邦赏赐的用彭越尸体制成的肉酱后,为防备自己亦遭暗算,遂秘密征调本国兵马,增强守御。事发后,即于十一年七月起兵。英布事军首先东向进攻荆王刘贾,随后,渡过淮河,进击楚王刘交。十二年十月,与前来征讨的刘邦军会战于薪(今安徽宿州东南)西。英布兵败,率残部南逃,被长沙王吴芮之子诱杀。刘邦改立其子刘长为淮南王,侄儿刘濞为吴王。
英布被除,使势力较强的燕王卢绾惶恐不安。十二年十一月,绾为避免殃及自身,曾秘密派人联合陈稀,企图坐观成败。事发后,刘邦两次召见卢绾,绾称病不至。同年二月,刘邦立其子刘建为燕王,命樊哙、周勃率军攻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大破绾军。卢绾败,逃人匈奴。至此,除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外,异姓诸王均被刘邦剪除。
汉与匈奴百年之战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西汉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七天七夜,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阅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以后几代皇帝莫不如此,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他凭借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帷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