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站在这位同学的角度上,思考着无数种可能,这才得出一个十分肯定的结论:开除虽然是一种处理的办法,但绝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
普京不只是提出问题,随即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让我们再考虑考虑,也许我们可以努力帮他。要是就这样把他赶出校门,万一实践证明我们错了,怎么办呢?”
普京总是善于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不仅仅只是考虑自己,还喜欢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思考。遗憾的是,虽然普京以鲜明的立场和坚决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于事无补,那个犯错误的学生最后还是被开除了。普京富有人情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遭遇到冷漠、专横、强制的规则后,有如撞击在礁石上的浪花,顷刻间被撞得支离破碎跌落下去。虽然如此,但普京勇于仗义执言,从善良的本性出发,敢替犯错者讲话的行为,却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
还有一件事,也让普京的大学朋友津津乐道。他在摔跤队的一个队员因为犯有流氓滋事罪,要被判处两年半的监禁。
事情的发生十分偶然,这位小伙子平时的性格并不暴躁,偏偏这次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情的郁闷导致了情绪的失控,因此,当他与别人因一件细小的碰撞而产生冲突时,双方谁也不肯退让,继而升级到大打出手。小伙子毕竟经过专业训练,三下五除二就将对方打了个落花流水。对方吃了亏,自然心有不甘,就偷偷地报了警。前来处理的警察见小伙子太强势,就上前要制止住小伙子,可这警察穿的是便服,也没亮明自己的身份,小伙子误以为是对方喊来的帮手,也就毫不留情地挥拳相向,从而造成了袭警的事实。
这下可闯了滔天大祸,要知道打架只不过是一般的民事纠纷而已,袭警则是触犯了刑律,况且警察行使公务被打,更对打人者恨之入骨,当然要对他采用从快从重的处罚。于是,这个小伙子因此被起诉为流氓滋事、对抗警察,要判他蹲两年半监狱。
普京得知这件事,自告奋勇以辩护人身份和教练拉赫林一起,坐上了社会辩护人的席位参加了法庭庭审。
普京的辩护是非常有力的,他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整个案情进行了层层剥茧似的分析,对事件的根本性质做出了详尽的说明,有条有理、有礼有节的陈述打动了法官,最后的宣判,队友的刑期是最初的一半。
教练拉赫林通过这件事心中十分感慨,过去他对普京学法律是颇有微词的,而这次就是依靠普京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了自己的队友。对此,拉赫林深有感叹地说,“普京简直是一个‘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你能在他身上发现独立、诚实、本色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从不做下流的事,从不出卖朋友,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向朋友伸出援手。”
不过,普京为队友辩护是承担着很大风险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滋事的“流氓”是深恶痛绝的,甚至对于“流氓”的辩护人也容易产生反感,甚至会因此被打上“政治上不求进步”的烙印。要知道普京的人生目标是当一名克格勃,而对于克格勃的审核,在政治上是非常严格的,弄不好仅仅就是这次辩护,就会给自己带来政治上的污迹,甚至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使他成为克格勃的理想成空。
尽管后果如此严重,可普京却置个人的切身利益于不顾,也要坚持真理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不已。中国的孔子在两千多年,说出了一段烁古震今的名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也许正是因为在普京的身上,与生俱来就有着这种大智、大仁、大勇的君子品德,才使得他拥有这种“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的英雄豪气。
四、遇恩师索布恰克
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学习期间,曾与索布恰克有过相当多的接触。据索布恰克回忆,他曾给普京上过《经济法》专业课和四个学期的《民法学》公共课,师生二人在学校的教室里曾共同度过了许多时光。从索布恰克还是普京的大学论文指导教师来看,两个人的关系无疑是很密切的,这为他们增添了许多课下交流和切磋的机会。但当时索布恰克和普京并没有建立起太深的友情,他们只是彼此心存好感,这从索布恰克对普京的评价中就能看得出来。
索布恰克在回忆大学时代的普京时说:“普京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学生,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他的表现并不特别引人注目,而且他也不愿出风头。但他学习成绩很好,并且已经表现出了他所具有的那种顽强不懈的特点。”
索布恰克教授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赤塔市,那里距离中国的满洲里只有二百多公里。索布恰克和普京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同样出身于工人家庭。索布恰克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家境并不宽裕,他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入了名牌大学——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索布恰克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工作,那里是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故乡,索布恰克在当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