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向林徽因表达倾慕之情,林徽因却被吓得不轻,她才16岁,自是因为独处异乡多寂寞才跟徐叔叔聊天谈心,咋就变成了徐的梦中情人呢?小姑娘求助于父亲,林长民也大为尴尬,婉拒徐志摩: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林徽因)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后人偏爱“才子佳人”的故事,硬要给忧郁的徐志摩增添几许暖色,甚至相信“徐林二人曾有婚约”,起因是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先生所撰《除志摩年谱》中有关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异一条:“是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故志摩出是举……后以小误会,两人(指徐、林)暂告不欢。”其实徐志摩罹难时陈从周刚满13岁,陈的资料多有谬误。
据林徽因的好友,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徐志摩与林微因在伦敦恋爱不可信,那时林徽因才十六七岁,再者林长民也不会同意。”就连冰心也曾断然否认:“林徽因认识徐志摩的时候,她才16岁,徐比她大十来岁,而且是个有妇之夫,像林徽因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是绝不会让他为自己的缘故打离婚的。”
林徽因晚年对自己的子女也提到过此段往事,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
“在我和姐姐长大后,母亲曾经断断续续地同我们讲过他们的往事。……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他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地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林徽因出自名门大家,深受传统思想渲染,怎么会看上徐这种有妇之夫?林本人在回忆中提道:“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和八卦小说将徐、林二人弄成悲戚恋人,实在有些胡扯。
最有可能的是,徐志摩一直害着单相思。诗人执拗劲来了,认为自己的妻子是最大阻力,不管已经是两岁孩子他爹,甚至妻子有孕在身,逼着张幼仪与其离婚。
诗人多浪漫,却很不厚道。
徐志摩在他的短诗《你去》称林徽因是“永远照彻我的心底”的“那颗不夜的明珠”,孜孜追求。林徽因不知如何应对,林长民也被弄得无可奈何,于1921年带着女儿回国叙职,甚至没向徐志摩辞别。
·最爱梁思成·
林徽因回国后继续进培华女子学校学习,逐渐与未婚夫梁思成接触,互生好感。梁思成在清华属于“学生王子”一类,吹小号的弦乐队队长、获过校体育运动会跳高冠军、翻译了王尔德作品《挚友》发表于《晨报》、还与人合译威尔司的《世界史纲》……
无论音乐、体育还是文学翻译,梁都有“两把刷子”,可他最终选择建筑科学,据梁兄说,是因为林妹妹: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接触这个专业。”
后人误以为梁、林二人相识是在林徽因从英国归来的1921年,将梁的“拜访”与“相识”混为一谈。其实梁林两家世交,不可能早年没遇见过,二人的女儿梁再冰回忆父母相识:
父亲大约17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门开了,年仅14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选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与林长民虽为子女定下亲事,但从未以长辈身份强令其交往,而是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当时追求林徽因的青年才俊如过江之鲫,林徽因独独相中梁思成,《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粱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第二年,徐志摩也与“康桥再见”,匆匆回国,在家稍作停留后,北上京城。徐诗人再次对林徽因展开攻势,老师梁启超实在看不惯,从上海写信劝徐不该离婚“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