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有什么事情也方便照应,其他书友正在看:。
李荷带着翠儿和小安在山上割猪草,见到熟透的野葡萄就了些,到河边干洗干净,寻了处干净凉快的地方坐下歇息,两过三个多月,那两头猪又可以卖钱了,她想着,是不是能多买两头回来养着,反正两只是养四只也是一样是养,妹妹李翠也一年年长大了,可以帮着家里干活了,多了个人分担倒也不觉得累。
她兀自想得入神,不防小安递了个紫莹莹的葡萄到跟前,“二姐吃,这颗大。”
“你自己吃吧,二姐也有呢。”李荷举了举手里葡萄向弟弟笑了笑。
近几年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好,妹妹弟弟也越来越懂事乖巧,许是少了烦心事,王氏脸上的笑容也比往常多了起来,说话的声音都平和了许多,整个家里的气氛也是越来越好,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她正想着,突然就听到了一阵脚步声,伴随着熟悉的声音,李荷看都不看就知道是杨家兄弟。
翠儿和小安听了动静回头,一看是他们俩,忙坐到姐姐身边,神色有些紧张,李荷搂着妹妹弟弟,温柔地哄着,“把葡萄吃完,洗洗手咱们就回家了,免得娘在家里担心咱们。”
有草木遮挡着,李荷说话又是轻言细语的,杨家兄弟倒没注意到河边有人,两人边说着话边前走,李荷听了几句,知道兄弟二人原是上山找大树砍木头的,因为家里准备要盖大瓦房了。
杨蕾生了个儿子,杨大婶子觉得女儿是个有福气的,逢人就说这个事情,现在整个清和村都知道她家大女儿嫁了秀才又生了儿子,以后恐怕是要更加得宠了。
杨家人得到消息的时候,杨蕾已经出了月子了,来带信的人还悄悄掏出个荷包塞给杨大婶子,杨大婶子精神一震,接在手里就掂了一把,脸上的笑容越盛了,待送走了送信儿的人,就迫不急待的回屋关起门来数钱,最后和丈夫商量好决定用这些钱盖间大房子,两个小子已经到了成亲的年纪,等盖好了新房再风风光光的办婚事更加体面。
杨氏兄弟渐行渐远,说话的声音慢慢的听不见了,李荷想到自家的几间小屋子,心里有些羡慕,脑子里那些挣钱的念头越发强烈了,虽说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可也不能实现她穿花衣裳,吃肉包子的美好理想,回头她得问问爹爹,看镇上都有些什么能挣到钱的营生,她得好好计划一下。
王氏等了三天,周大婶子那边才有了消息,“他们家情况和你们家差不多,可家里有个读书的孩子,又受了些拖累。咱们乡下人出个聪明的读书郎不容易,你也是知道的,家里有这么个孩子,那当爹娘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得供着他,只要将来考中进士出人头地了,那日子自然就是苦尽甘来了。”
“噢,原来是这样。”王氏焕然大悟,“我先前只知道他家有个读书的孩子,却又忘记了这一茬。”她了然地点了点头,道:“我也听人说过这样的事情,供个孩子上学堂不容易,除了给先生束修,每月的粮食得自己出,还有笔墨纸砚,可都不少钱呢。我以为他们家也是节约惯了的,没想到是因为供孩子上学没办法才这样。”
王氏只感慨乡下人供个孩子上学堂不容易,倒是忘了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等到她和丈夫一说,李贵态度就有些变化,“这得供到什么时候呢,只怕会把家里人都拖累了,到时候上不上下不下的,读书看不到前程,回家务农又什么都不会,恐怕当父母的会更心疼”
胡家正在读书的小儿子名为胡敬,今年十二岁,比李荷还小一岁。
“照你这么说,这得供到哪年才是个头呢……”王氏照着自家的情况去比较胡家,想到供孩子就像是钱投进了无底洞,不知道多少才够,也不知道哪年才到头,她心里也有些打鼓了,“要不我再跟周大婶子说说,也看看其他的好了,也不一定要找附近的,只要都在镇子周围的人家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