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乐望着朱棣,这是大明朝的皇帝,最高权力的掌控者。他在问历史会给他怎么样的评价!
这样严肃的一个问题,即使是言官恐怕也不敢直接回答,除非他确定自己根本无所谓生死。胡晓乐却非常确定,自己怕死!
自从和朱瞻基在一起,她越来越怕死。她不知道这样的幸福能持续多久,每一秒在一起的时光,她都当作最后一秒一样的珍惜。今天见胡大人,朱棣没有让朱瞻基进来,却让胡晓乐在侧,似乎是对胡晓乐更加信任。但此刻她却感觉到,那不过自己太感觉良好了,而是朱棣并不在意她的生死。朱棣希望听到她独到的见解,这并不代表如果她的话不合他的意,他会有所姑息。
只要一言错,胡晓乐便可以在这个世界消失了!
在现代世界,胡晓乐已经不存在了,难不成在这个世界,她又要这么年轻就消失吗?
看胡晓乐只望着自己不说话,朱棣道,“你不要想太多,只管说。不论你说什么,朕不会怪你!”
才怪!
胡晓乐心中叫道!
可是皇上下旨,哪有臣民不从的可能?
胡晓乐迅速的思考一下,开口道,“皇上,孙媳只是一家之言,见识浅薄,既然您有意听听,孙媳就斗胆说说。皇上,历史到如今已经几千年,所出的皇帝上千,可以说明君与昏君的评论多是后人所言。今日我们尚在当朝,您依然健在,这些评价实是过早。就依您目前在我大明所建伟业,孙媳认为您必定会名垂青史!”
“然而朕这些年杀伐不绝,说朕是暴君的必不在少数!而当年朕将建文帝赶下皇位,又有多少人说朕是谋逆!”朱棣遥望着帐门,似乎穿过厚厚的明黄帐帘,可以看到民间的各种面容!
“皇上,仁政确实是百姓所期盼,然而这些必须是建立在稳固的朝政前提之下。建文帝够仁么?他所治理的大明战火一样四起!皇上暴力么?您将四方番国治服,将国内反对势力镇压,让百姓免遭更多欺凌。至于谋逆,皇上,孙媳或许大胆,不过孙媳知道唐太宗曾有玄武门之变,他诛杀了自己的兄弟,夺取大唐皇权,这才出现了贞观之治。若是他仁慈了,反被兄弟所杀,受苦的反而是百姓!”
“你将朕比作唐太宗?”朱棣挑眉,沉声问道。
胡大人心里一紧,紧张的看着胡晓乐。
胡晓乐反而镇定,“是,皇上文治武功,哪一项比不得唐太宗?”
皇上盯着她,胡晓乐平静的回视。其实她双手紧握,手心里全是冷汗。她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不过只要自己有丝毫的慌乱,都可能引起皇上的疑心,便可能导致自己人头落地!
从来没有这么压力大的度过了这一分钟!
或许只有一分钟吧,在胡晓乐似乎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
皇上终于淡淡的微笑开来,缓缓点头,“如果天下人都这么认为,朕便当真无惧后人所说了!”
“皇上,历史是最无情的,也是最有情的。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已经是不易,而真正能被百姓所记住的,实在是屈指可数!”
“为君者至高无上,怎么可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号?”胡大人反问道。
“皇上之所以能在史书中留下名号,大都是沾了皇位的光,而不是因为自己有所作为。”胡晓乐下一句险些说出,“建文帝便是个特例,在大明的史书中到了许多年以后才承认他的存在,”幸亏她临时改变话头,避免了一场大祸。
“在百姓的眼中,能留下名号的人并不因为是不是皇上而有特别。一些忠臣清官,百姓记得很牢,一些布衣侠士,百姓也会代代传诵。而作为君主,能为百姓所记得的,实是为百姓做出足够多的事才能让百姓称颂!皇上,孙媳妄言,如果史书中记下您的作为,大概会如此述说: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百科全书编纂的先河;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作所为仅次于其父明太祖,但是永乐大帝的对待敌人极为冷酷,尤其在诛杀建文旧臣时毫不留情。却也正是如此,让大明朝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吏治清明,朝纲振奋,非其他帝王所能为也!”
胡晓乐说的这段话其实是当初自己历史考试时背过的东西。这一年多以来,她不断的回忆过去了解过的东西,还真的让她想起不少。像这样的评论,不过是为了佐证她记忆中的知识点的,没想到却用在这里!
可以看得出,胡晓乐的话让朱棣十分受用。胡晓乐并没有一味的吹捧皇上,有理有据,有正有反,让朱棣相信这确实是出自她的肺腑之言。
朱棣抚须微笑点头道,“好,孙媳巾帼不让须眉,见解独到,让朕很是开心!”
“孙媳绝无夸大,亦无吹捧,只是说出心里所想,实事求是!”胡晓乐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