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歌轻轻挥手,示意大家起身。
“乡亲们,能告诉本宫,你们的土地都到哪里去了吗?”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在众人的目光中犹豫了片刻,最终再次跪下,声音中带着颤抖和绝望,
"贵妃娘娘,我们的土地在这次旱灾中,都被守备赵大人收走了。"
他的话语激起了众人的共鸣,越来越多的人跪下,哭泣声逐渐响起。
沈渊紧蹙眉头,“北原府守备赵德言?”
沈清歌看了看父亲,只见他欲言又止,便知这赵德言绝不简单。
她看向百姓,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从人群挤到前面,对着沈清歌“扑通”跪下,沈清歌连忙示意慧心扶起,
慧心赶紧上前,搀扶起老人,柔声说道:“老人家,您有什么话就可以对娘娘说,娘娘会帮助大家的。”
老人连声应是,遂抹着眼泪,哽咽道:"我们辛苦耕耘了一辈子的田地,换来的却只是微不足道的二升米。没有了田,我们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 旁边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扶着老人,眼中也噙满了泪水,跟着老人一起哭泣。
看着这些饱经风霜的脸庞,沈清歌心中涌起了深深的责任。
她知道,自己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她深吸了一口气,高声道:
“乡亲们,吾皇以仁德治国,以民为本。若诸位所言属实,本宫定会将此情此景禀告陛下,查明真相,为大家讨个公道。”
人群中,一个轻轻的质疑声飘荡而出,
“可是,我们已经签了田产契约,土地怎么还能要得回?”
慧心大声回应:“娘娘言出必行,岂会相欺?”
沈清歌见众人仍有疑虑,便更加坚定地承诺:“乡亲们,你们的痛苦,本宫和陛下都感同身受。本宫以贵妃之名,向你们保证,定朝廷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答复,帮助大家重建家园,让你们重新拥有自己的土地。"
沈清歌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灾民们冰冷的心。
她的出现,不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一个希望的信号,为所有灾民带来一线生机,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他们纷纷高呼:“谢娘娘体恤,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看着这些背井离乡、眼中失去光彩的百姓,沈清歌心中明白,朝廷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物资救助和税赋减免。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让这些灾民重燃回家的希望,给予他们重建家园的可能。
沈清歌在心中默默立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都要为这些苦难中的百姓寻找到一条出路。
慈宁宫中,气氛凝重,太后端坐于宝座之上,面容冷峻,目光如炬。
北原府守备赵德言,心怀忐忑,手捧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谄媚地递至太后面前。
然而,太后只是冷冷一瞥,并未伸手去接,赵德言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只得悻悻然收回手,跪地不起。
“太后娘娘,侄儿给您带来这块宝玉,不是担心失去钱财,侄儿是觉得这个沈清歌有意针对您。她明知我是您的亲眷,却在百姓面前刻意抹黑我,这不是公然与太后您老人家作对吗?”
赵德言的声音中带着委屈,试图激起太后的同情与支持。
沈清歌的名字如同一阵冷风,吹皱了太后的眉头。
她沉声回应:“这一切,难道不是因为你做事太过分了吗?”
赵德言见太后的态度有所动摇,立刻抓住机会,匍匐至太后脚下,哀求道:
“太后娘娘,侄儿所做一切都是通过正规买卖,绝无给您老人家添堵之事。请您明察,还侄儿一个清白。”
太后俯视着脚下的赵德言,沉默片刻后,
“好了,你先退下吧。哀家查明事实,自会给你一个公道。”
赵德言不敢多言,双手伏地,高声呼喊:“全凭太后您老人家做主。”
随后,他缓缓退出了慈宁宫。
待赵德言离开后,太后转头看向身边的桂嬷嬷,低声嘱咐:“去查一下赵德言所言虚实。”
桂嬷嬷颔首领命。
太后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她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
她知道,这件事情并非表面上的家族纠纷那般简单,它涉及到了朝廷的稳定与百姓的福祉。
如果是过去,她不会干涉前朝的事情,可是,赵德言刚刚所说的沈清歌仁则坊之行,却让她无比愤怒。
在她看来,沈清歌已经开始展露她预言中的一面了,
一个贵妃,为何参与到国事当中,收买了人心,为自己脸上添彩儿,这是在为以后的图谋做准备吗?可是,自己便就不让她如愿。
念及此,太后的脸色更加阴沉。
几日后,清音阁内,沈清歌正端坐于窗边,手中轻抿着一口香茗,沉浸在淡淡的茶香和午后的宁静之中。
天顺匆匆步入,脸上带着几分风尘仆仆之色,他按照沈清歌的吩咐,远赴北原府调查真相,此刻归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贵妃娘娘,奴才不负所托,已经查明了您关心的事情。” 天顺的声音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