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这人究竟干了些什么?
不行,我必须要尽快查清楚他的底细,若真对我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那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他逃跑的事,我是不会担心的,有两名警察在此,还带着枪,哪个飞毛腿能逃过?事实也是如此。
没多久,杨工安快速走回,口中还在埋怨道:“还敢跑,简直是不要命了!”
娄晓娥望着他脏污的衣服,心中已能想象他追捕时的情状,但她仍好奇地问了一句:
“真的抓到了吗?”
杨工安整顿了一下自己的仪态,恢复了常态:“当然抓到了!”接着又补充说,
“只可惜,赵七身上很可能有重大的**案底。”言辞中流露出几分遗憾。
张海民忍不住说道:
“你还真是得了这个想那个啊,这件**案也不算小了。”
“再说,所里你也说过是悬而未决的大案,如果能够破了它,一样可以荣立战功受奖,何必非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儿上呢?”
被孩子这样教育,杨工安有些尴尬,他问道:
“小孩子,你这成词语都跟谁学的?”张海民回头看了娄晓娥一眼。
娄晓娥心中一紧:冤枉啊,我何时教过你成语。这时杨工安也不无警示地说:
“娄同志,你儿子太过聪慧,将来在教导上需更费心思,否则小心走偏了路。”
在胡同转了好几圈后,他们拜访了四位养鸟者。他们大多是老人,多数已是齿牙摇动,生活自理困难,显然无法实施 ** 行为。当一行人前往最后一位家的路上,杨公安有些心灰意懒。
“这几个养鸟的人中,唯有赵七年轻,有作奸犯科之嫌。但其余几人均是老者,何来行窃之力?” “但这些老者怎会变成小偷呢,显然这推断有误。”
张海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难道这小偷不是这里的人而是外地来的?但可能性似乎不大;或者是排查范围有所疏漏?
然而,杨公安坚定地回应:“疏漏?绝无可能!”
“我们的所长在这一区域耕耘了近十年,这里的每条街道每个人都熟悉如手背的纹络。”
“既然他说这里有七位养鸟的居民,那就绝对不可能是六位。”“罢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去看看最后这位吧!”
三人步入最后一处目的地的四合院,此处与95号院的距离出奇地近。进到院子里,寻到了养鸟的人,正如所料,那是个老人,正懒洋洋地躺在躺椅上晒着太阳。他身边的鸟笼子也引起了注意。
见到此景,张海民眼前一亮,心里想到,“这不正是我要找的八哥吗?”找到了目标。但是当杨工安开口询问时,发现八哥的主人大爷竟是眼前这位行走都需要拐杖支持的老人,不禁感到困惑:不会是自己记错了吧?这个大爷怎么可能做小偷呢?他的身手肯定不允许啊!
在院里人们的注视下,杨工安只能公开说明他们是来追寻一起 ** 事件的线索。与此同时,张海民轻轻拉过了一旁的娄晓娥,在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随后,娄晓娥点点头,她目光巡视着周围环境,很快注意到了一名围观的大婶,带着温和的笑容上前问道:
“大婶,能麻烦您回答几个问题吗?”
这名大婶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个年轻的女子,有些怀疑:“ ** ,看你像是和那个警官一道,你是警队的人吗?怎么还牵着个小孩子的手?”对此,娄晓娥解释道:
“是的,我也是警局的一名探员,但我 ** 制服。今天恰好休息在家照料小孩,突然接到了一个任务必须外出办案,只好带着小孩一同前来。”
身份为探员的优势显露无遗,听到这里的大婶态度立马恭敬了起来:“明白了, ** 请问吧,我知道的情况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是,娄晓娥继续她的询问:“请问这家人一直住在这儿吗?或是后来才搬来的?家里住的是些什么人,各个多大岁数了?”
这位大婶几乎是无需思考地给出了答案:“他们大约是在两年或三年前搬迁至此的。”
“家庭成员总共五位。老先生名唤金满堂,夫人姓钱名氏钱。一对老夫妻同姓同音,颇为搭配。”
“金家的儿子取名金勤奋,年逾四十,是附近一家鞋店的普通员工。”接着补充:“其妻子也是年近半百,复姓王氏。”
“家中还有最年轻的孩子,名叫金强,应该差不多接近成年了。”
情况听上去很简单明了。娄晓娥继续问道:“听闻这位金先生很擅长调驯鸟类,你有听说过吗?”
听到这问题,大婶有些惊讶:“你是说养鸟呀?不错,这位老爷子的确非常喜好养鸟,家中的八哥还能说话呢!招手即来挥去就走,挺让人喜爱的。”
说完这些,大婶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请问这位警官 ** ,是不是因为他们而引发的案件?是什么样的案件?严重吗?”眼里充满了对秘密消息的兴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