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于灾民安置不好的后果,贾琮甚至不需要考虑,因为历史己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了。至于他个人,如果这事处理不好,别说升迁,身家性命也会有危险。历史上灾民抢了官府,杀了官员的事情屡见不鲜。
“你去把鲜于县承,郭主簿、赵典吏喊过来。”看完照会后,沉思了一下,贾琮向贾菱吩咐道。
如何赈灾,贾琮大致知道朝廷的大的方面的举措,至于地方上的举措,他还是第一次接触,并不知晓,所以必须与县丞、主簿、典史商议商议。
须臾,县丞鲜于凉,主簿郭宁、典吏赵安到来,落座后,贾琮把照会的事说了一遍。
这几个都是经历过荒民到来的,特别是典史赵安,世代为吏,经历颇多。商议后暂订了一下措施。
一派快班在驿路监视灾民规模,随时上报,以便顺天府拔粮。
二是规划一块闲地,设置粥棚。这其实是目前拦截、安置灾民的最佳方式。
三是向顺天府申请开仓。
四是做好招集县域内大户的准备,以向募捐粮食、物品。
五是快班、皂班、慢班、壮班做好巡逻。
第五点其实相当重要,因为灾民的到来意味着乱,这种乱是双向的,一是灾民对当地的抢掠;二是当地泼皮无赖对灾民的奸污、霸凌。
而这两种方式不论那一种,都可能摩擦起火,形成暴乱,所以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维护好治安。
会议讨论完之后,治安的是自然由赵典吏负责;灾情的事由郭主簿负责;划地、设棚的事则由鲜于凉负责。至于贾琮则是抓全面,同时负责向顺天府上报灾情,申请救济等事宜。
而在贾琮与鲜于通等人商议此事的时候,京师周围百里内的大兴、垦利、丰县等县也在商议着此事。
当然朝廷更是没有闲着,早在三天前,隆庆帝接到奏报后,第二天早朝时就把这个议题抛了出去,众臣议论纷纷,但论调却极为一致,那就是为避免京师因灾生乱,不能让灾民涌进京师。
第二则是要做好赈灾的长期准备。这是因为北方的农作物此时基本是小麦与谷子,这时发生灾情,最起码来说明年五月的小麦收成无望,而谷子则要等明年四五月份才能种植,八九月份才能有收成。
也就是说,灾民若到,可能最起码要停留小半年。
也因此基于这个现实,在贾琮与鲜于通商议此事的时候,隆庆帝也正与首辅李同化、次府周仁恭、户部尚书郑钧山、工部尚书石朴,兰台寺督察御史周文石,五成兵马司王茂彦商议此事。
此时因为感觉京营节度权限过大,隆庆帝已经将京营节度兵、政分离,分为京兆尹府与五城兵马司。其都督王明诚乃是王贵妃的兄弟。
而在如何赈灾方面,朝堂解决的层次自然要比一个县高的多。
也因此隆庆帝与他们几个商议后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紧从南方运粮,以弥补灾民到来后,京师粮食的不足,同时平抑即将上涨的粮价。二是以工代赈,由工部列出可以用工的工程,铺路修桥,疏浚河道之类的,以转移灾民。三是由兰台寺派出巡察御史,巡察赈灾中官员的贪墨、怠政等行为。
当然这也只是一时的措施,实行的好坏实际上取决于灾民的数量。
不过事情虽然棘手,但却不至于让隆庆帝忧心,为帝多年,他已经历了太多的大事与突发事件,心境已然早已能够处惊不乱。
商议完赈灾之事,吩咐郑钧山拿出一个章程来之后,李同化等大臣退下。随后隆庆帝端起了茶盏。
只是轻轻一抿之际,却又想起了灾民,想到了首当其冲的宛平县,想到了刚刚过去的贾琮……
毋庸置疑,隆庆帝对贾琮是特意培养的,从茶马互市的平价论发现贾琮的治国之能后,他就开始重点培养,派到滇南谈判,则是为了增长他的见闻,并观察他的执行力,看一看他是不是夸夸其谈之人。
至于贾琮挫败忽兰的诗篇,在一代帝王眼里却没有什么。不过是小道尔。
而滇南的差事,隆庆帝认为贾琮做的极其不错,所以才特意安排他下去熬一熬资历,以备以后重用。
但现在灾民之事却突然爆发了,贾琮要是有个闪失,或处置不当,引发不测……纵然他能够帮他摆平,可也是一个污点,他若不在了,也可能成为攻讦的把柄。
想到这里,隆庆帝眉头不禁微微一皱,心头掠过一股弄巧成拙的感觉。
……
而与此同时,大相国寺门前,祈福禳灾的香客依然络绎不绝。秦可卿也在其中,一身青丝绣荷的厚裙,外罩披风,面上蒙着细纱。
虽然穿着寻常,但不凡风姿依然是若隐若现。而她来相国寺则是来散心游玩的。
宁国府被隆庆帝抄了之后,又因为少了两位老太上的掣肘,隆庆帝干脆把秦可卿接到了宫里,一来弥补幼年不养的亏欠;二来也想弥补自己将明珠暗投的愧疚。
而因为种种原因,隆庆帝对秦可卿的管理又是比较松泛的,只是让她住在琉秀宫里,也并不禁止她外出。
当然,秦可卿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宫里不出来的,只是有些需要,或者闷的慌了,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