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隆庆帝呷了口茶,向贾琮问道:“贾爱卿,你认为李爱卿之言如何,该怎么解决。”
听了他们的言论,贾琮已经明白新策所产生的未知让他们谨慎。而他虽然清楚这事是绝对可行的!但是他也知道问题矛盾总是存在的,现在外界的环境变了,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大是小,他是真不好预测。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出了问题由谁担着,要是全部都放在他这个原始股的身上那就不美了。
不过要是完全后退,说不可预知,不知以后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那这样一来违逆了隆庆帝的心思,二来像是在说他这策论像是胡言乱语一般。
而来自后世他知道可以画一个圈,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也只是小范围的、可控的。
因此闻言,贾琮向隆庆帝抱拳行礼道:“几位老大人所言极是,互市通商确实牵扯内外,家国安宁,不可不小心行事。不过臣以为皇上若锐意革故鼎新,可以这样进行,此策先不要扩大范围,只在朔州一个地方进行。如此纵然出了问题,地方少,就易控,不至于乱;而其他地方则可以继续实行明法,再两厢对比,那个法子更有效,对家国利益贡献更大;若是新策更好,则推行;不好则废之。”
说到这里众人已经明白了贾琮的意思,那就是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小步慢行,对比优劣,徐而图之。
诚然这绝对是可行的方法,也比较老成。但是以贾琮的年龄说出这样锐意进取,又小心谨慎的做法来,倒是令隆庆帝与李同化等人再一次刮目相看了。
也因此贾琮话音刚落,李同化耷拉的眼皮就张开了,笑意盈盈的打量了贾琮一眼,说道:“心如猛虎细嗅蔷薇,如此既做事又不出大事,贾探花之言得之矣!”
隆庆帝也没想到贾琮居然能想出这样老成而兼得的做法,“此子日后定为我大虞之栋梁!”思忖之际,笑道:“诸位爱卿你们看依贾子美之言行事如何?”
说话之间他不由的瞟了贾琮一眼,心中已是赞赏之极。
李同化已经下定语了,隆庆帝又是这般春风迎面,周仁恭等岂会看不出来,当下纷纷抱拳道:“老臣认为此诚老诚做法,可以一试。”
“臣附议。”
“臣附议。“
……
思想意识统一工作完成,隆庆帝不由捋须而笑,而后他对郑钧山笑道:“郑爱卿,你下去把这事拟订一个章程过来。贾爱卿你且去帮着把这章程拟订出来。李爱卿、周爱卿留下。”
制定章程之类的事情隆庆帝自然是不会过问的,这种具体的事情他也过问不过来,他只是在沉下做完后,给“断”一下。
贾琮没想到自己就这么上岗了,他本以为他还能休息一个来月呢……
而贾琮与郑钧山、王明典三人离开之后,隆庆帝立刻向李同化说道:“李爱卿,你认为这事该让何人去办理?”
事情定下来了,什么人去做就变成了第一位的了。实际上隆庆帝考虑过让贾琮去具体办理这事,但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一划就过去了。
原因无它,在隆庆帝眼里,贾琮出了见识高人一等,行事也谨慎,但除此以外,年龄、资历都太弱,资历更是相当于一片空白,去了朔州只怕震慑不住那帮子边将。而纵然震慑的住了,也必然是一个过程,多有曲折,贻误时机。
而大虞也不是没有能臣干吏,因此从为国家蓄才的角度出发,隆庆帝认为贾琮还是在朝堂里历练些时日,积攒些资历为好。
……
“呵呵,子美,你能来真是妙极,实不相瞒,你这条策论可是帮了老夫的大忙了,中午你可别走了,老夫为你接风,你可不要推辞。”
自贾琮做连环画起,贾琮与郑钧山已有交往,且郑钧山还不时在“风月之章”上发表文章,两人已经可以算是故交了。而现在贾琮实际上又是奉命去帮助郑钧山,因此郑钧山很轻松的做出了一尽地主之谊的决定。
“敢不从命。”贾琮拱手笑道,并没有推迟。
“呵呵,子美,你觉得这事该从哪里抓起?”大袖飘展间,郑钧山捋着胡须笑道。
“在下认为,可以抓住税收这个核心,一切围绕税收行事,先厘清前朝的税目、税银,再看前朝茶马互市上的花销,而如今既然要以商贩茶,不必要的花销自然要去掉,再在此基础上厘定税银数目……”
“子美所言与我所思一致,只怕又要到故纸堆里翻一翻了,中午正好把刘大学士请来,让他帮帮忙。“
两人一边谈,一边向户部而去。
户部在午门西侧,距离午门不过二百余丈,门口一对大石狮子,房子兽脊斗拱,倒也庄严威武,只是看上去有些破旧。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历朝历代都是官不修衙,除了衙门要塌。
与历朝历代一样,大虞的户部乃是大部,分辖下有四部十三司,四部分别是总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十三司则是主管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等地方钱粮的部门。
因为衙门太过庞大,郑钧山也没有与贾琮一一介绍,到了衙门,寒暄了一下之后,便传令让金部人员到议事堂议事。
金部负责库藏、市舶司、铸钱、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