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修仙封神录》第21章:命运转折,力挽狂澜之谋
长安的春日,繁花似锦,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可这美好的景象却无法驱散林逸心中的阴霾。他站在自家小院中,望着湛蓝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深知自己正站在大唐命运的转折点上,肩负着无比沉重的使命。
此时乃是大唐天宝三年,林逸清楚地知晓,再过不久,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盛世的风暴即将来临。明年的天宝四年,那将是大唐命运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杨玉环,那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将会被唐玄宗李隆基从儿子寿王李瑁身边夺走,纳入宫中并册封为杨贵妃。而随着杨贵妃的得宠,她那贪婪无能的堂哥杨国忠也将凭借着这层裙带关系,被推上宰相之位,从此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林逸心中明白,这场即将因杨贵妃得宠引发的一系列变故,极有可能导致大唐走向衰败,数千万百姓将在可能的战乱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大唐的盛世繁华也将就此衰败,沦为历史的尘埃。而他,作为一个穿越者,知晓这一切却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我定要尽自己所能,改变这一切,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林逸紧握着拳头,目光中透露出无比的坚毅。他深知,若想影响大唐的局势,改变历史的轨迹,就必须要进入官场,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最佳途径,便是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取大唐的状元。
然而,时间紧迫,距离他参加乡试仅有五个月的时间了。乡试乃是科举之路的重要一关,只有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继续参加后续的会试、殿试等,一步步迈向那状元之位。
自此,林逸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备考生活。白日里,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沉浸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里。他仔细研读着儒家经典,从《论语》《孟子》到《诗经》《尚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琢磨,力求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之道。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其他诸子百家的着作,汲取不同学派的思想精华,以便在科举考试中能够旁征博引,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学识。
除了儒家经典,对于当下大唐的律法、政令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等,林逸也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的机会。他深知,科举考试并非仅仅考查书本知识,更注重对时事的洞察和应对之策。于是,他时常走出家门,与市井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也会拜访一些地方官员,询问当地的治理情况,积累了大量关于大唐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
夜晚来临,当整个长安城都渐渐陷入沉睡之时,林逸却没有丝毫懈怠。他来到小院中的僻静角落,开始修炼仙法。在这修仙之路上,他虽已略有小成,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重重挑战,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月光如水,洒在林逸身上,他盘膝而坐,运转体内灵力,按照爷爷所传的功法,引导着灵力在经脉中缓缓流转。每一次灵力的周天循环,都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一次淬炼,思维也变得更加敏锐。他深知,修仙不仅能赋予他超凡的能力,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更能让他在科举备考中拥有更为清晰的头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就这样,日复一日,林逸在修仙与备考之间忙碌着,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终于,五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便到了八月,乡试的日子来临。
这一日,长安城内热闹非凡,众多士子怀揣着梦想与期望,纷纷朝着尚书省的方向汇聚而去。林逸也在其中,他身着一袭素净的青衫,神色从容淡定,与周围那些或紧张或兴奋的考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次乡试在尚书省举办,与以往在贡院举办略有不同。尚书省作为大唐中央政务的核心机构之一,平日里便是处理诸多重要国事的地方,如今用作乡试考场,更显庄重肃穆。
林逸随着人流缓缓步入尚书省,只见那宏伟的建筑内,考场布置得井然有序。考官们皆是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他们神情严肃地巡视着各个角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林逸找到自己的考位坐下,轻轻抚平试卷,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仔细阅读题目。
此次乡试,唐玄宗李隆基尤为重视,故而题目设置也颇具深意,涵盖了诸多方面,旨在选拔出真正有学识、能洞察时局且心怀天下的贤才。
首当其冲的便是诗词歌赋类题目。大唐向来以诗闻名于世,李隆基本人也对诗词极为推崇,此次便出了这样一道题:“以‘盛世繁华与隐忧’为题,作诗词一首,需描绘大唐当下之盛景,亦要暗蕴对未来可能之危机的思索。”
林逸略一思索,脑海中便浮现出长安街头的车水马龙、宫廷盛宴的奢华壮丽,以及那隐藏在繁华背后如阴霾般的危机。他提起笔,墨汁在笔尖凝聚,旋即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律诗:
《盛世忧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