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月15日,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动荡,地球上近百分之五十的股价的蒸发。
国内上市企业有一个算一个无一幸免,资产通通有不同程度的缩水,而号称永不上市的世纪纵横集团却因此逃过一劫。
陈昊听说了金融危机的消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外贸压力陡增,全国各地楼市陆续进入低迷的周期,一反去年火爆的盛况。
但他清楚这只是房价这头猛虎打個盹儿而已,随后随着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往后就如猛虎下山一发不可收拾。
午时已到,是时候轮到他出手了。
在王思聪的牵线搭桥下,陈昊先是亲自去大连跟万达老王见面,取取经。
随后带着他的小团队化身为炒房团带着房产公司相关员工,携带百亿巨款,辗转全国各地进行一场又一场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京城学区房、魔都外滩、三亚海景房,都留下他们的身影.....
9月的房产销售圈内甚至出现个传闻,主意如果碰到说着东北话的四个帅哥来看房,一定使出浑身解数抓住,那可是大大大客户。
因为别人买房论套,这帮人买房论栋,而且出手果决,壕气冲天。
........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随之提升一倍——摩尔定律
根据摩尔定律,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会在18-24个月翻一倍,此定律五十年内有效。
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种上成百上千万个晶体管。
芯片的制程工艺到达一定阶段就会成为绝对的分水岭。
纵观整个芯片工艺制程的发展之路,真的是斑斑血泪,即便强大如IBM,英特尔,格芯等国外大厂也是说倒下就倒下,说放弃就放弃。
回到正题,目前中芯国际是国内唯一一家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
而现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芯国际股价节节走低。
即便中芯拥有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项政策补贴,也都无法摊平这个成本。
每一代晶圆技术,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越是新的一代,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就会更大。
因此作为一个芯片代工企业,必须有足够大的销售量,才能够去摊平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以及获取利润。
不然的话,就只能不断赔本。
2000年,中芯国际创立
2007年,中芯国际亏损1950万美元
2008年,中芯国际截止目前亏损3.6亿美元,预计到年底能亏损达到4亿美元以上。
因此中芯国际成立8年以来,从未盈利,这是外患。
而内忧则是内部管理层矛盾不断,受市场影响,矛盾彻底激化。
其实无论内忧外患都表明一个事:公司的钱,还能撑多久?
创始人张汝京也面临被逼宫的风险,急需新的资本注入稳定局面。
张汝京,出生在大陆,成长在湾湾,成功于美国,随后回到大陆来帮助大陆发展半导体产业,创办之初带领300位湾湾人才到大陆建厂。
一开始张汝京创立中芯,就是一家外资公司,有意弱化国企在中芯的角色,这样能避免国际社会对中芯的“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非常重要,如果国际社会判断中芯性质是国企,那就会受到西方很多的高科技技术管制,这将会对中芯不断升级的技术进步,带来不好结果。
技术出身的张汝京思考的角度当然不只有资本盈利,在董事会上他痛陈利害,痛心疾首,
“你们只看到中芯业绩差,却看不到国外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中芯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来拉动整个华夏半导体产业的快速迭代升级。”
可惜钻进钱眼的股东不会管你这些,更何况从2008年开始,存储芯片价格暴跌,中芯国际陷入财务困局,是眼前面临的困境,没有现在何谈将来。
由于扩张太快,恰逢金融危机,产品价格暴跌,导致中芯快撑不下去了,这都是股东们甩给张汝京的锅。
其实中芯并不缺来钱的途径。
包括黑石、TPG在内的多家国际著名私募找过张汝京,希望收购股权,入驻中芯。
同时多家国企也愿意出资,比如大唐电信,华润,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这时张汝京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拿私募的钱,还是拿国企的钱,中芯董事会当时为此事产生巨大争论。
如果拿私募的钱,那么中芯国际彻底沦为外企,被外部资本所控制,而选择另一方则产生诸多制约和掣肘,想把中芯国际变为其附属品。
无论哪种选择,张汝京也明白,像他这种以金钱换时间激进的策略,被踢出局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最理想的是选择一家国内有实力有抱负民营企业来注资,可是时间不等人,形势也容不得他挑挑选选.....
就在这时,张汝京听到助理来报,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