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洲西海岸的王帐里,朱棣已经号令一万多燕兵整军备战,准备直接南下扫平本地土著宰治建制。
姚广孝那边已经发来密信,原定计划已经完成,得到三千燕兵的帮助,库尔华坎国的大军突然之间就像是所向披靡一样,本来这里的几个势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燕兵的加入直接打破了这个平衡。
无论是库尔华坎也好,还是阿兹特克人也好,他们最强悍的士兵也不过是石矛标枪,他们最贵重的装备也不过是木片甲衣,而这些在燕军的弓箭齐射和坚甲锐兵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燕军直接变成最锐利的一把尖刀撕破敌人的防线,然后库尔华坎人就能嗷嗷的往前冲了,最后胜利之后再说一句我们两個真厉害。
当一个个本土势力被摧毁之后,库尔华坎人的宰治范围飞速扩张,但沉浸在胜利喜悦的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威胁的所在,那些外来者确实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但这把刀可以对准别人,为什么不能对准他们自己呢,请神容易送神难,当没有其他敌人之后,他们就是外来者的敌人。
此时正是出征前最后的准备,朱棣已经打算一战定江山,要建立自己的宰治,那首先需要摧毁本土原来的建制,无论什么阿兹特克还是库尔华坎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以后这片土地只能有一个燕国!
但就是在朱棣出征之前,确有一个学生求见进帐,却是潘德铭来辞行的:“燕王殿下,这里的风土民俗学生在数月里渐有领略记载,再继续待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是以学生打算继续往东前行,看看这上美洲大陆更广阔的地方,特此向殿下拜别!”
朱棣闻言皱了皱眉,他很欣赏这个学生,如今听到他要走,还真有点舍不得放手:“何不等孤此战大捷之后再谈离开之事,朕还打算让你考察一下我燕国之地理,为将来燕国发展提供些意见。”
潘德铭却摇了摇头:“以学生对当地土著的观察,他们断然不是燕国之敌手,学生就提前恭祝殿下在此地建成社稷,至于考察之事其余的同学实际上远胜于学生,即便学生留下来也帮助不了殿下什么,不如就此离去,还能给殿下省下一人的后勤。”
朱棣沉默一阵,最后也还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孤就不做挽留了,但你既然要走遍世界没有船是不行的,孤便送你一艘船吧,据姚广孝回报所言此地中心有一条联通大陆东西的河流,孤以后会命名其为燕河(圣胡安河),待朕扫平此地之后你便可渡船于燕河穿行。”
潘德铭连忙向朱棣致谢,环游世界的确是离不开船只,他来辞行其实也是想求一艘船只的意思,如今都不用他提朱棣便主动给了,这让他非常感激,这一路上朱棣对他确实比较优厚。
不过仅仅这样朱棣似乎还嫌不够,他想了想,便叫进来一个亲兵队长,正是他最近提拔起来的一个亲信:“环游路途遥远,无论操纵船只还是与异域人交往只靠孤身一人大抵是不行的,孤便派一队亲兵与你随行,如此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多少都有应付的能力。”
潘德铭一听,更是感动,这燕王殿下实在是考虑周到啊,真有人跟着一起走的话,当然是好事了。
正如朱棣所说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有些吃力,对危险的抵御能力就先不说了,就光是掌船都吃力的很。
但潘德铭高兴了有人却不高兴,那亲兵队长一脸懵的看着朱棣,突然扔过来这么一个任务直接让他一下子大脑空白,让自己跟着这货去环游世界,大哥,我不想去啊!
朱棣不太满意这个亲兵队长的反应:“怎么,纪纲你不愿意?”
纪纲顿时一个机灵,他心里欲哭无泪,但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装作十分情愿的样子:“殿下但有所命,臣都无所不从!”
潘德铭便转身拉住纪纲的手,笑道:“既然如此,以后就劳烦阁下照拂了!”
纪纲嘴角抽了抽,不着痕迹的推下潘德铭的手:“呵呵,客气了。”
......
此事就此说定了,但是在离开之前,潘德铭感念朱棣的多番照顾,还是给朱棣提了一些建议,主要就是关于船队返航问题的。
他们来时走的北线更多是对航路的探索,虽然走通了但实在是条件恶劣,所以回去的时候没必要继续走这个线路。
潘德铭建议朱棣扫平土著建立燕国之后就可以派人往海岸继续南下,大概率可以与周王朱橚碰上头,到时候可以走朱橚开拓出来的南线返回大明,有了成熟且不那么艰苦的航线之后,可以再慢慢探索抵达上美洲更快的航线。
而且回程的时间肯定要比来时走的快得多,最多一两个月也能回到大明了,来时的漫长更多是因为第一次探索航路走了许多弯路,而已经走过的路再走的话就不需要那么麻烦了。
除此之外,潘德铭在研究过朱棣选定的国址后,结合姚广孝那边传来的实际资料,对未来燕国的发展一样也提出了建议。
燕河的确是现有可以联通大陆东西沿岸的河道,其交通价值非常大,燕国以后就算只靠着这条河也完全不愁没有饭吃,他对朱棣精准的眼光十分佩服。
但是燕河毕竟是自然河道,而自然河道存在着许多缺点,一是水道曲折,二是通航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