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许良拉着李芳远谈修订条约的同时,紫禁城深处的朱家父子,也同样针对这个事情谈论了起来。
只不过朱元璋的眉头微微锁着,虽然这个事情是他首肯的,但是真正落实下去,他总觉得不是很妥当,许良的这套玩法让他有些摸不透,他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真的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朕这些年对李朝多为刻薄严厉,本就是敲打之意,他一個蕞尔小国都敢在辽东搞小动作,若还不以威霸手段训诫,那就只会让他对大明失去敬畏之心,偶尔怀柔固然也是应该的,但也不至于做到你们这种地步吧,你们想把科学工业理念当饵,也不怕就被他们吞下了?”
朱元璋此时躺在躺椅上,享受着朱标给他揉捏肩膀手臂,一边还微眯着眼睛说着话。
这个事情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绝对不会这么办,科学和工业理念的价值现在已经是完全被证实的东西,这是能随意传播出去的东西吗,他可不想看到有一天大明周边也像西安新京这样的城市。
但是自己毕竟已经到了年龄,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真的是土都埋到头顶。
如果不是什么也别重要,或者说他和朱标分歧已经到了无法缓和的地步,否则现在的政事安排他更多的还是顺从朱标的想法。
朱元璋也知道每个皇帝做事的法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从来没指望过后世的朱家皇帝真的能按照所谓的祖制去做事,那只是他给后人的一个框架,让他们做事至少不会偏移太多,这样大明也还能长久的稳定下去。
如果是以前的时候,朱标有什么想法跟自己不一样,那他还能扭转。
但现在是真拦不住,自己身体状况飞速下滑这都是明显能感觉到的事情,他已有预感自己大限不远,再碰到这种事情也只能事后再和朱标聊一聊,却不愿意直接干涉朱标的做法了。
“父皇,就像儿臣之前所言,以大明的巨大体量,即使自己什么都不做也会天然对外形成巨大文化影响力,正因如此这千年下来周边之国才能出现衣冠文字悉同华夏的景象。
实际上这种文化的向心力就是一种力量,以前这种力量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如果今天我们把这种力量运用起来呢,这些小国能够抵挡得住中原王朝在文化上的同化吗?
儿臣以为这是很难的,儿臣现在给与他们的这些好处,也只不过是将来同化他们的种子罢了。”
听着朱标说了这么一堆,朱元璋也只是挑了挑眉,他毕竟是当了多少年的老皇帝了,虽然也觉得朱标这些话有些道理,但更觉得其中臆想成分过多了。
文化同化这种路子到底能不能行现在都是猜测,但是眼下给出去的好处那是实实在在的,这玩意儿玩砸了以后岂不是养虎为患。
别看周边这些个家伙现在一个个低眉顺目的,但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无论是南越还是曾经的高句丽,这些地方都曾经让中原王朝吃过大亏,就连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元朝,不也在远渡东瀛的时候翻了车吗。
这些小国有时候不打一下都不安分,但是真要打了往往又是耗时费力,而且劳师远征也未必能有好结果,他之所以弄个什么不征之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希望后人瞎折腾。
武力征服确实很难,即使一时占领下来,所面临的反弹力量一样很大。
所以当朱标拿出文化同化的路子时候,朱元璋确实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他还真的没有想过文化武器的可能性,这也是他同意这件事情的很关键因素,只是毕竟这种事儿只是设想,他并不怎么放心。
“这些话都是那许良说的吧,你小子可不是能想这些弯弯绕绕的人。”朱元璋瞟了一眼朱标。
朱标老脸一红,然后清了清嗓子化解尴尬,然后才嘿嘿笑起来:“这种事情当然不是一个人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那是儿臣和启华两个人一起商议出来的结果。”
朱元璋的嘴角不以为然的往下拉了拉,但也没有戳穿什么,就当是默认了。
朱标则是继续给朱元璋解释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但是朱标也知道他并不怎么认同,既然老父亲这么顾及自己的想法,那么自己也有义务给老父亲解释清楚。
“所谓留学生计划,看似是我们吃亏,但他们能派过来的学生其出身一定是非富即贵的,以他们的出身还有他们学会的科学工业知识,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回去之后一定会慢慢成为他们国中的当权派。
而留学过程里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样还会接受到我们的理念输出,还有建立大明的人脉交际,到时候他们就算回去了,也还是会在利益上依靠大明,在精神上向往大明,在行动上亲近大明,这就是我们慢慢文化同化的基础。”
听到朱标如此详细的分析和解释,朱元璋对这个计划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还是小看了这个事情。
朱标的解释甚至让他有些不寒而栗,这种文化思想上的渗透实在是太隐秘了,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壁垒的话,对这种手段几乎是防不胜防。
而大明周边的这些小国,其本身具备这样的文化防线吗,朱元璋可以跟肯定的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