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几份报纸,朱棣是有些愣神的,这玩意儿他还是第一次见,以前听也没听过。
那什么论战,听道衍说的有点邪乎的样子,看这个就能知道怎么回事儿?
朱棣便拿起一份报纸,认真看起来。
道衍慢悠悠的喝着茶,耐心等着,大殿顿时安静下来。
这也不怪朱棣不知道这些事儿,就连道衍也是友人主动给他寄来报纸,他才接触到了。
报纸以前都是在西安府小打小闹,真正打开局面还是从热气球开始。
从许良正式打出科学的大旗之后,报纸就有点开始有点破圈的意思了,和学术沾边的事情很容易引起贤者儒生们的关注。
不论儒生们怎么攻击科学,科学思想中的逻辑深度都是他们无法否认的。
再加上许良连载的《天下地理志》这种相对通俗但有用的作品,报纸对士林阶层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了。
慢慢的,报纸不再以局限于地域的流传,而是从阶层开始有所影响。
道衍也能算得上是学术圈子的了,他本就与诸多名士大贤保持良好的关系,自然有关中的友人给他寄了报纸,由此,许良和科学的名字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朱棣却不混学术圈子,这种事情天然与他绝缘,如果不是朱标出席论战的话,只怕他连论战的消息都关注不到,更不要说什么科学和许良了。
以至于到现在道衍主动提起,他才知道报纸这么个玩意儿。
而这么一看,他就停不下来了,大约花了小半天,几份报纸看完之后,他惊疑不定的看向了道衍。
“此物堪为利器呀!”
这是朱棣蹦出来的第一句话,不是对科学的评价,也不是对许良的评价,而是对报纸的评价,果然未来的永乐大帝还是在这方面的嗅觉更敏锐一些。
他也一下子意识到报纸在舆情上的巨大作用,几乎第一时间,他就想效仿一下,自己也办個报纸耍耍。
对于朱棣这个评价,道衍是认可的:“殿下说的不错,此物确实堪称利器,而且以贫僧看来,此物水准不似摸索尝试的产物,而是已经成熟验证过的东西,这说明报纸不只是简单的新兴事物,而是可以大行天下的东西。”
“嗯......有道理,既然此物已经有了成熟模式,那孤是否可以套用照搬?”朱棣想了想,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好。”道衍摇了摇头,立马就给朱棣泼了一盆冷水:“藩王办报,陛下未必多想,但太子会,于殿下而言,办报鸡肋而已,还有坏处,不如弃之。”
朱棣瞬间沉默,点了点头,藩王这个身份还是敏感了点,不太好弄这玩意儿,本来就是一时兴起的想法,被道衍这么一劝,顿时烟消云散。
朱棣身为藩王之一,很清楚藩王现在看似风光,但以后还是难说,毕竟老父亲总有走的那一天,大哥到时候会不会觉得藩王刺眼呢?
换位思考一下,朱棣觉得还是有点刺眼的,一个个兄弟在边塞掌握几万大军,加起来就是足足几十万了,自己恐怕难以安寝。
即便大哥没有这个想法,那自己也是需要懂事儿的,不要做多余的动作让人家乱想。
他只是心里叹了口气,大哥还没继承大统呢,自己就要开始考虑他的想法了,以后真的登极大宝,日子只怕要更加难受了。
“贫僧此去观看论战,多半是见识许良此人,其科学之说奥妙不凡,有开山之风,未来必定大有成就,待贫僧获知全貌,可再回来与殿下稍作探讨。”
道衍精通儒释道,三教皆学,三教皆不是,在学术上没办法给他归属定性,所以在看待科学这个新兴学说的时候,他反而比儒生更加客观。
感受到科学那纯粹理性和逻辑构筑起来的奥妙,道衍毫不吝啬对许良和科学的夸赞。
不过朱棣对此却兴趣缺缺,平日与道衍探讨点学术那是陶冶情操,并不是真的在这上面有兴趣。
什么科学什么论战他才懒得关注,加上今日闲聊聊的心情不爽快,也就只是敷衍的回应道衍:“如此甚好,届时再请主持赐教。”
道衍单掌竖立,略微低头,随后便告辞离开。
论战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时间就只剩半个来月了,他想赶上还真得抓紧时间,自是不会多做耽搁。
待道衍走后,朱棣拿起报纸也走出了宫殿,立刻就有一个年轻太监靠过来。
朱棣把报纸递给他:“马和,这报纸乃西安之物,你安排一下,以后的每期报纸,都派人定期给这里送来一份。”
那马和虽然是个太监,但是面有英气,眼含锐意,气质与一般太监大为不同,朱棣也正是看中这一点,才会把他当做贴身太监。
接过报纸后,马和连连答应,只是低头的时候看向报纸的目光有些疑惑。
这是个什么东西,以前也没听过啊,回头先打听打听再说,不能误了殿下的事情。
......
道衍辞别朱棣,朱棣还贴心的给他安排了几名王府禁卫随行保护,古代长途还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一个人难保就出了点什么事情。
一路紧赶慢赶,最终道衍还是在月底之前来到了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