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崇文才能比较能听到,儿化音也是南城的地道,市井味浓厚,充满了生活气息。
除了语调不一样,用词也不一样。
几十年后很多所谓老邶京的用词用语,其实大多是67年之后才流传开来,并且当时的普通人不会拿来用。
例如‘尖果儿’,最早是走江湖的人用的暗语,建国后不用跑江湖了,慢慢的也就公开了,但是正经人不会拿这个词来用。
67年后,一些人从大院里跑出来了,混迹街头巷尾学会了这些词,自认为讲起来很拽、很与众不同。
10多20岁的人,最喜欢标新立异了。
大院里以前基本是讲大院腔调的普通话,这些儿化音的俚语冒出来,确实很是与众不同,很能衬托他们流里流气的玩世不恭气质。
然后经过这些人在80-00年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变成好像这样才是正宗的老邶京了,不用这些词就好像不地道一样。
实际上,李子敬所处的63年,京城的每个区差异还是很大的。
比如同一种跳皮筋的玩法在每个区的叫法都不一样。
在同一座城市,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并不大吧,日常一直只生活在自己的那一小片区域里。
====
这些资料有很多互相对不上的内容,也侧面说明各区域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各有各的风格。
信息交流、交通便利了才能越来越一致,也失去了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