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汉高祖> 第一百二十四章 书中人读书中事(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四章 书中人读书中事(2)(2 / 3)

想,当时除了刘恒,能够确定是自己儿子的就只剩下刘长了。

要是长当皇帝......

刘邦赶紧摇摇头,将那个恐怖的想法从脑海中赶走。

那个竖子祸害封国就好了,千万别祸害大汉。

看到史书上的记载,和后世对刘恒的评价,刘邦心中的淤堵总算被冲淡了几分。

之前还真小看恒了,不愧是乃公的种。

刘邦满意的点点头,可看到【后元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时,还是忍不住心头一颤。

这才翻了多少页啊。

自己当年抱着玩耍的孩子,当年一起把酒言欢的兄弟,一个个都没了。

短短几行字,便结束了他们的一生,也结束了自己的记忆。

再往后翻,虽然依旧是自己的血脉,是大汉的臣子,但刘邦却莫名的感有些陌生。

刚刚来到大明时,他满心欢喜,踌躇满志。

可此时他心中却生出了一股淡淡的孤单感。

古人居今,翻史书看前朝旧事。

哪怕豁达如他,也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

片刻后,他忽然站起身,将史书轻轻放在一旁,快速活动了下手脚,走到门口喊道“竖子!”

正坐在地上、靠着墙打瞌睡的朱见深猛然惊醒,扬起小脸睡眼惺忪道:“父皇,您找我?”

“进来。”

“哦。”

朱见深缓缓站起身,晃晃悠悠的走了过去,被刘邦一手拎进了屋中。

走到角落,刘邦将饭盒踢到一边,坐在地上将朱见深抱在怀中,史书摊放在两人面前,沉声道:“知道刘启么?”

“知道,刘启是汉景帝。”朱见深熟练背道:“他和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行事却异常简朴,是难得的贤君。”

“你觉得他如何?”刘邦下意识就想考校朱见深,但很快便意识到朱见深才三岁,忙补充道:“大胆说,说错也无妨。”

朱见深皱着小脸想了半天,才忐忑道:“孩儿以为,刘启不是好人。”

“臭小子,你胆子不小。”刘邦笑道:“那你说说,刘启哪不好了。”

见刘邦面色如常,朱见深便大着胆子道:“哪有好人输了棋,就用棋盘把对手砸死啊!”

刘邦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阴霾一点点被驱散。

他揉了揉朱见深的脑袋,笑骂道:“臭小子,心肠太软,可不是件好事。”

“儿臣不是心肠软。”朱见深不服气道:“儿臣就是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身份而改变。

他做错了,自然有朝廷律法处置。

刘启那么做,反倒就不讲理了。”

“那乃公要说他做的对呢?”刘邦故意道。

朱见深缩了下脖子,但很快就扬起脑袋,气鼓鼓道:“那就是父皇错了!”

啪!

刘邦仿若无事发生,舔了舔手指,继续翻开下一页。

朱见深起身揉了揉屁股,小心看了刘邦一眼,见刘邦没有生气,便大胆的重新钻进了刘邦怀中。

当看到刘启驾崩时,刘邦才说道:“学着点,刘启才是帝王手段。

就是太着急了些。

你算是个运气好的,没有藩王掣肘,不然有你小子好看的。”

看到这一段,刘邦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给后辈留下了多大隐患。

昔年他效仿周制,分封刘氏子孙拱卫大汉,还立下白马之誓,以此保证皇权的延续。

但这是一柄双刃剑,虽然保证做皇帝的是他的血脉,但坐在皇位上那人,却要忧心忡忡。

大家都姓刘,凭什么你能当皇帝,我却不能当。

而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证明了这一点。

若非大汉新立不久,自己余威仍在,加上国朝被恒那孩子治理的不错,刘启那孙子也有几分手段,估计皇帝就要换人了。

这一点,他十分佩服朱元璋。

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简单来说,就是把无缘皇位的宗室当猪养,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再给予兵权护卫大明。

但...这也不是万全之策。

刘邦挠挠头,使唤朱见深给他取来纸笔,盯着史书眉头紧皱。

等到朱见深将东西取来,刘邦趁着朱见深研磨的功夫,仔细翻看着景帝时期的历史。

外戚之患,大明已经消失了。

但这...未必是件好事。

刘启提拔外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手能伸得长一些,有心腹可用。

如今大明将全部权利收归皇帝一人,这也就相当于...没有权利。

说有军权,但长居深宫,从未出征过,根本不晓得沙场凶险,也就不知道何人善战,何事该决,何事该放权。

政事亦如此。

难怪前朝开始任用太监,看来他们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无人做耳目,皇帝就是个睁眼瞎。

刘邦看了眼将砚台献宝般举到面前的朱见深,有些无奈的笑了笑。

臭小子,摊上乃公做爹,你个竖子运气还真不错。

他抬手拿过纸张,放在身旁,蘸足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