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武媚娘的聪颖赞赏有加,因为她的聪明才智与徐惠截然不同。
徐惠的智慧体现在学业上的追求卓越,
但武媚娘则更胜一筹——她拥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可以洞悉问题的本质,并擅长解决难题。
这种聪慧并非通过刻苦学习得来,
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无需他人教导,她便能够迅速做出应对。
渐渐地,李世民开始热衷于与武媚娘谈论朝堂之事。
武媚娘听得全神贯注、兴致勃勃,
有时甚至能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这样的交流让李世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毕竟在其他嫔妃那里他从未获得过如此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媚娘成为了太极宫的常客,也成为了李世民最为宠幸的女子。各种恩赐如潮水般源源不绝地涌向她。
才人宫的人都暗暗嫉妒她的得宠。
不过这些她都不曾在意。
她每日只在太极宫和才人宫之间来回,不伴驾的时候就与徐惠一起。
那些人的酸言酸语,她完全不知道。
她不知道,不代表碧青不知道。
碧青如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变成了宫中最受宠才人的宫女,
在才人宫里那些人艳羡的目光中,走路都是抬头挺胸。
看人都是用眼尾,
她的才人受宠,每日都有皇上的赏赐,
御膳房都上赶着巴结,膳食都比其他的才人规格高出许多。
武媚娘如今吃的饭食,显然是不符合才人规制的,
但武媚娘受宠,受宠才是这皇宫里生存的根本。
时间很快,转眼,已经是贞观十三年。
武媚娘跟在李世民身边一年多。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武媚娘跟着李世民学到了很多治理朝政的知识。
李世民见她聪敏,也非常乐意教导她。
见她进益很大的时候,还会暗自感叹,若他的太子有武媚娘这样的头脑,该有多好。
李世民对武媚娘的宠爱宽容,韦贵妃已经忍耐许久。
贞观十三年二月,
李世民终于按耐不住,下旨再次催促已经得到分封的人前往地方就职,语气非常严肃和紧迫。
虽然这一年多来,他也经常私底下催促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朝中的司空,但是李世民封了他为赵州刺史。
而长孙无忌还是长孙皇后的弟弟,李世民的小舅子,
长孙无忌就是他心里那个最有影响力又能牵头的人选。
只可惜,这个小舅子也反对他的分封制。
他催了这么长时间,长孙无忌就是不理他。
最后他也没有了耐心,干脆就直接下旨了。
接下来,他就又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对,
短短三日,奏折如雪花般飘到他的龙案之上。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在奏折中写道:皇上,古今早已不同,分封制度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望皇上收回成命。
侍御史马周写道:世袭制度若施行,后世子孙或愚钝,品行不端害百姓。若幼子承袭父职,百姓遭殃国不宁。欲罢其位念先人,留之位则罪难掩,顾百姓情何以堪?上策乃赐食邑户,若真有才授官职,使其世受恩宠荣。
李世民同样也听不进这些人的话。
长孙无忌同样也上奏折,写道:皇上,自您下诏以来,臣等惶恐不安,李姓宗室更是焦虑难安,坐立不宁。夏、商、周三朝实行封建制度,实乃无奈之举,因无法有效制衡诸侯,只好以利相诱,此非长治久安之策。两汉以来,废封建,行郡县,方使国家步入正轨。而今,因我等之故,陛下复用古制,恐乱朝纲。若后世子孙不肖,愚昧无知,触犯国法,招致灭顶之灾,岂不悲哉?祈望陛下收回赐封世袭刺史之成命,俾臣等得以保全。
尽管大家都强烈反对,李世民仍然是不听。
后宫与前朝向来是息息相关的。
韦贵妃自然也知道了这些事。
她柳眉微蹙,说道:“皇上想要实行分封制久已,按时间来看,大概已近十年,前面的九年里皇上都没有如此坚决的与朝臣抗衡,今日为和态度如此坚决?恐怕,是皇上身边出了什么蛊惑他的人吧?”
韦贵妃的话语犀利而明确,如同一把利剑,直刺要害,
她话里的意思很明显,皇上显然是受了武媚娘的蛊惑。
朝臣们又岂能愚钝至此,自然是心知肚明。
于是,众人的目光如聚光灯一般,齐刷刷地落在了武媚娘这个女人身上。
韦贵妃嘴角挂着一抹冷笑,好似在嘲笑武媚娘的不自量力。
一个小小的才人,竟胆大包天,敢于插手朝堂之事,她要让武媚娘尝到违反后宫规则的苦果!
时光流转,来到了贞观十三年二月底。在皇族与大臣们的同声讨伐下,
李世民犹如被重重压力逼迫的山岳,无奈之下颁下了旨意:停止世袭刺史之诏令。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
贞观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李世民再次召唤武媚娘侍寝。
这一次,又将掀起怎样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