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自己的小躺椅上,吃着从外面买来的点心,桂花糕,昨天吃过之后念念不忘,拿来当零食吃很不错。
接下来就是安静的吃瓜了,要说这洪武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从上到下很是重视,老朱这么大的地盘都需要人管理,急需一批新鲜的血液补充。
可是意外总会发生。
大明洪武四年,南北方学子汇集京城,首次恩科的到来让南京城格外热闹,南北方学子共计400余人,开始了殿试大考,总考官是太史令宋濂,取前36名为进士直接入翰林院,前三甲为状元,探花,榜眼,由吏部直接选拔任职地方补充府,县。
首次恩科发榜,卧病在家的刘伯温闻讯在其子刘涟的陪同下来到皇榜之下,与其他围观之人关心中榜之人不同,刘伯温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足可以血流成河的政治事件。
于是刘伯温急忙找来此次恩科的大试主考宋濂,考生名单在录取时有没有什么猫腻,在确认取士公道、以才上班之后,刘伯温没有一丝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的问宋濂“宋公,为何此次上榜之人都是南方之士,北方学子竟然没有一個上榜之人?”
一句问话吓的宋濂半天才缓缓答到:“当初取士为了保持公平,都遮住了考生的学籍、姓名等,全屏文采取胜,根本不知道录取的考生是南方还是北方人,更别提怎么都是以江浙和安徽人士居多了。
可刘伯温又问:“取士按能力录取固然没错,可结果都是南方人士上榜,一旦这些北方学子闹起,皇上要问难道我大明只有半边江山吗?请问宋公改如何回答”,说完刘伯温就让宋濂找皇后求救去,自己则匆忙的赶回刘府闭门谢客,以免在出现什么乱子,同时在深深的思考如此局面该如何应对。
大明首次恩科,朱元璋是相当的重视,任命丞相李善长为恩科总监,大学士宋濂为大试主考,满心期待通过此次恩科笼络天下学子为大明效力,可如果出现只要半边天下的恩科,朱元璋盛怒之下什么事都是可以做出来的。
果不其然,宋濂还在皇后娘娘处诉讼自己的遭遇和担忧,并期待皇后能帮自己躲过此劫,那边就听到学子们闯宫闹事,朱元璋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开会。
闻讯后宋濂急忙离开皇后处,只见大殿之下满朝文武都已经到齐。
朱元璋再朝堂之上大发雷霆,责问李善长和宋濂有没有徇私舞弊,为什么淮河以北的学子一个都没有,大明的江山难道真的只有半边天下吗?虽然李善长和宋濂极力否认自己有舞弊行为,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盛怒,根本不相信二位主考官言语,当即命令侍卫把宋濂和全部考官集中到国子监等候处置,同时命侍卫把丞相李善长也送回家监视起来。
为安抚考生避免流言蜚语,同时为了查明此次恩科有无作弊行为,朱元璋命人把所有考生的姓名、籍贯和年龄遮住,当场令在朝官员把所有考生的试卷重新审阅,大家分别推荐出自己认为优秀的考卷,以此断定宋濂和李善长有没有徇私枉法,做出有损恩科威严的事情来。
好在众位大臣经过一天不吃不喝的奋战,终于全部选出自己认可的答卷并呈交给皇帝,经对比后发现众大臣所选之卷与宋濂和李善长所选之卷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才消除了对其二位的怀疑。可为什么淮北学子没有一个入榜呢?
此时如何向北方士子交代,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成了他的一大难题,如果处理得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北方民心,如何能够挽回北方士子人心,又能愉快的处理此次事件呢。
这一晚朱元璋进入到马皇后房间,马皇后一向聪明贤德,皇后迟疑下说到:建议特设恩科北场,把理由都给朱元璋写好了,是因北方初定,很多学子还来不及准备恩科考试,还有部分学子因北方山路崎岖,而且距离南京较远未能及时赶上,应北方士子所请,特赦北方考场,以姿勉励。
朱元璋听后说到此计甚妙啊,主动让利于北方士子,解决在南京城内目前北方学子不满的状态,又能赢得北方士子的人心,还能为国举才,使北方疆土稳定,可谓一箭三雕。
朱元璋当即同意,北方学子在选出三十六名进士,同南方三十六名进士同场竞技选出前三甲,于是洪武初年这场高潮迭起的科场舞弊案以一箭三雕的形式结束了,可谓精妙绝伦。
其实北方学子没有在三十六名进士的名单上确实是有很大可能的,首先考生比例就不同,北方学子到达南京的不到100人,而且是长途跋涉,而南方学子则是主场考试,北方经过多年战乱在洪武初年残元势力仍然盘踞在北方,社会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士子很少有学习的机会。
而南方则常年属于割据势力的范畴,各个军阀常年招贤纳士,注重培养人才,与民休养生息,特别是安徽,浙江,江苏一带,朱元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这些地方常年处于和平状态,百姓安居乐业,好的生存环境就会出现大批优秀士子。
九字方针由元末人朱升提出,是朱元璋的理论根基。
而在北方科举已经废弛多年,民生凋敝,生活都是问题何况学习,北方长期受残元文化势力影响与压榨,已经同南方文化有了根本差异,而阅卷考官都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