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重生之实业巨头> 39 收购fedmart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9 收购fedmart(1 / 2)

一个正常制造业公司的发展流程,是先在本土市场立足,利用本土的市场来获得发展,获得技术进步,获得质量经验等等,随后,当有了一定把握的时候,就会向海外发展。

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在国内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开始进军海外。

本土市场越大,那这家企业能够成就的规模就越大,也就越有把握能够在海外市场成功,从而成为一個国际型的大公司。

香港的制造业公司显然没这个条件,本土市场小到基本上没什么本土品牌,基本上是给国外代工为主,到后世的21世纪,除了那些抓住内地市场机遇的制造业公司,其他的都活不下来。

美的在未来自然也要靠内地,但想进军内地市场,至少要到90年代以后,离现在还差不多有20年,那就必须依赖市场已经成熟的欧美市场。

只是,越高端的产品,就越难打入已经成熟的市场,比如汽车,欧美市场稳定之后,基本上50年也就出现了两三个新玩家。

在70年代,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还算是当红的行业,RB、美国、欧洲本土都有大量知名品牌,一个不知名的香港品牌,是很难进入这个市场的,这一点和红牛不一样,红牛这玩意,本身就是走的还没有被开发的能量饮料市场,属于这个行业的鼻祖,一炮而红后,不愁销量,但大件电器,你送到欧美超市门口,他们也不敢随便引入,因为这种价格高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用户基本上只看品牌,杂牌的容易出质量问题,反而会给超市引来麻烦。

即使是三星,也花了小十年时间才在美国铺设了自己的家用电器渠道,这其中最难的就是进入一家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一定的市场加上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再加上一定的特殊优势,比如价格,就可以顺利进入其他超市,从而慢慢在国外市场立足。

所以说第一次进入是最难的,后面就轻松多了。

以正常的情况下,美的的空调与冰箱不可能进的了美国有点规模的超市,简单的电风扇倒是有点机会,但如果陈志文有了一家自己的超市,那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但有一定规模的美国超市,陈志文的资产再翻十倍也买不起,但如果是一家很快可以起飞的零售业超市,那就不一样了。

经过了一天一夜的飞行,陈志文再次来到了美国洛杉矶,经过了数月的谈判,花旗银行、世达律师事务所、索尔.皮尔斯以及在香港的陈志文,Fedmart零售超市的出手价格终于谈妥了,价格为2300万美金。

历史因为他的出现已经改变,没有那家欧洲公司收购fedmart后将他们踢出公司的经历,这些人是不会放弃手中的fedmart的,虽然fedmart已经持续三年的亏损。

而这几个月的时间,陈志文也了解了fedmart的情况,这家超市的风格其实与后世的Costco差不多,仓储式超市以简单为主,经营模式基本上相同,拼的就是用户数量、用户平均消费能力、供应链采购成本等等。

fedmart目前一共有13家直营的超市,8家加盟超市,去年13家直营超市的营业额在1.8亿美元,单店营业额的均值在1500万美元左右,远超过此时沃尔玛的600万美金单店,这也是仓储式连锁超市的特点,单店营业额特别高,当然,仓储式超市的面积也是远超过普通超市的。

去年fedmart的亏损大约在250万美金左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零售巨头凯马特超市开始在fedmart附近开店,抢走了不少客户,皮尔斯团队经验不足,为了夺回客户,进行了多次的广告投放,但效果不佳,反而增加了成本,为了止损,又放开了加盟,但成绩一般又引起了与加盟客户的矛盾,还陷入了法律官司。

但对于陈志文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开始从亚洲采购相关商品,省掉的成本就足以覆盖每年200-300万美金的损失,他在亚洲操作一下,也能赚上一笔。

与加盟商的矛盾,花钱也能解决,而与凯马特的竞争,只要fedmart的采购成本降低了就行,赢不了也不会输。

而现在,以2300万美金就能买下一家营业额在1.8亿美元的超市,可以说是血赚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皮尔斯的团队。

洛杉矶喜来登酒店总统套房内,在花旗银行以及世达律师事务所的代表离开后,陈志文说道:“皮尔斯先生,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看着陈志文接过来的一份文件,陈志文打开后看了一会后,问道:“陈先生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要在十年之内,将整个公司的营业额达成30亿美元?年利润超过2亿美金?”

“难度当然有,要不然,公司20%的股票,也不是这么容易获得的。”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按照文件里的要求,皮尔斯先生团队会在每两年获得一定的股票,至于股票多少,文件里也按照要求进行了阶梯计算,你可以拿回去研究一下,这里面也定义了我需要每年投资的金额,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和我来商量。”

想要马儿跑得快,自然得给足够的草,对于皮尔斯这种一辈子创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