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
只不过,毛笔器灵的记忆中,并没有这一幅扇面的创作画面,并不是每一幅书法,都值得器灵在记忆中显现出来的。
接着,王铎从包裹中,拿出了自己的毛笔,他以器灵视角看到这一支毛笔后,眼睛一亮,正是那支在博物院见到的竹管毛笔。
这支毛笔跟随王铎几十年之久,是其最喜爱的毛笔之一,出行都会携带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用此毛笔书写。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在休息之时,前往博物院内,通过竹管毛笔的视角,观看这一幅书法扇面的诞生,也能感悟其中的笔意。
在王铎书写时,他也以第一人称视角,看到了其行笔姿态,飞腾跳踯,当真是笔走游龙。
这幅冠军帖扇面,气度雄浑,笔性老辣,而且王铎看起来五十岁左右,应该是其前往南京就任礼部尚书的路上。
由于家中亲人的离世,再加上李自成的四处攻伐,使其不得不被迫留在了怀庆,也就是当时的中原境内。
后期在清军入关,他降清之后,其书法中已然会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雄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画面一转,这幅扇面被那位发须皆白的老者装裱成扇,每日携带,一有空闲,便会临摹扇子上的书法。
后来,去世之后,这把扇子就会遗留在宅子中,孤独的度过了一段时间。
随着接下来的记忆画面,这把扇子一直被束之高阁,没有被人经常把玩,也没有人临摹上面的书法。
到了建国之后,更是被遗忘在了沿海一带的老宅子中,挂在墙上,由于屋顶漏水,雨水夹杂着墙壁粉尘,渗入镜框之中。
就这样,一直不断被冲刷了数十年,成了这副凄惨的模样。
叶舟也明白了这位老者为何一副死气沉沉的模样了,一直不被重视,更是被污水不断冲刷身体,变得破碎不堪。
那书法之中雄浑的精气神也随着慢慢消逝了。